听过最好笑的一个段子是什么吗?“中国的顶尖人才全跑美国去了,清华北大简直成了‘赴美预科班’!”听着特揪心是吧?感觉家底都要被搬空了。可转头一看,中美这掰手腕的劲儿,非但没见咱被甩开,反而坐得越来越近,桌子中间的线都快被咱俩的胳膊肘给磨平了。这事儿就怪了,难道是我们的精英不够“精”,还是美国的风水出了问题,专克学霸?
其实啊,这事儿得倒过来看。咱得先聊聊,二十年前要是你是个顶尖的互联网人才,你会怎么选?那时候马云还在挨家挨户地推销他的“中国黄页”,被人当成骗子;华为还在琢磨怎么把交换机卖明白;腾讯的小马哥正愁QQ怎么养活。而大洋彼岸呢?微软的Windows已经铺满了全世界的电脑桌面,谷歌搜索横扫六合,苹果的乔布斯正琢磨着怎么把手机塞进你的牛仔裤口袋。那时候你去美国,就像一个顶级厨子进了满是山珍海味的御膳房,工具、食材、火候全是现成的,你只管挥舞锅勺,做出一道道“佛跳墙”。
可留在国内呢?那不叫下厨房,那叫荒野求生。你手里可能就一把破菜刀,对着一片荒地,得自己开荒、种菜、打猎、钻木取火,最后才能捣鼓出一顿饭来。你看马云、王传福、雷军这帮人,他们就是那群没去御膳房,选择在荒地里自己动手的“傻子”。出去的人,是想用自己的智商去套现一个成熟体系的红利;留下来的,是想用自己的智商,从一片空白里创造一个体系。难度根本不在一个级别上。
这就引出了一个核心问题:啥才叫真正的“精英”?很多人觉得,常青藤毕业,手握几篇顶刊论文,那就是精英。这理解,搁二十年前可能还行,现在就有点太“纸片人”了。说句不好听的,国内很多名校的培养模式,其实是把大学生当成高四学生在带,目标是“科研成果”,而不是“解决问题的人”。这就导致很多高材生,出了校门两眼一抹黑,社会这个“草台班子”他玩不转。
而中国这片土地最神奇的地方,恰恰就在于这个巨大的“草台班子”。你有没有过这种感觉?一个人真正脱胎换骨的成长,全是在那些“感觉快要干崩了但又没彻底完蛋”的日子里熬出来的。刘邦当年拉起来的队伍里,有杀猪的,有吹鼓手,按今天的标准,连人才市场的门都摸不着。可跟着他打了几年仗,一个个都成了封疆大吏、顶级谋士。是刘邦运气好,出门踩狗屎都能捡到天才?当然不是。是“打仗”这件事,把这群人的潜力给逼出来了。这世上最不缺的就是聪明人,缺的是能把聪明人逼成牛人的机会,而这种机会,过去几十年的中国,遍地都是。
反观那些去了美国的高材生们,他们真得到这种机会了吗?美国人自己的数据都摆在那儿:超过四分之一的高学历移民,连专业对口的工作都找不到。混得好的,顶天了就是在大公司里当个高级“螺μ钉”,技术你来扛,决策跟你没半毛钱关系。以前美国胆子还大点,钱学森能去造导弹,吴健雄能参与曼哈顿计划。现在你再看,一个华裔工程师想接触核心项目?恐怕连门缝都看不到。美国这套成熟的体系,就像一个装修得无比精致的豪宅,看起来很美,但天花板低得要命,而且专门压着外人的脑袋。
更要命的是,那些跑出去的人,带不走中国真正的核心资产。几百万人离开了,可他们带不走完整的工业链条,带不走那些藏在深山里的国家重点实验室,更带不走咱这套“在泥潭里把人逼成龙”的人才培养体系。就像一片沃土,几粒种子被风吹走了,根本无所谓,因为地里马上又会长出更茂盛的庄稼。
有人老是吐槽我们工程师的“红利”,说得好像是廉价劳动力一样。可这恰恰是我们的王牌。2023年,我们一年毕业的工科生就有400多万,而美国一年才50万。这是什么概念?我们一年就能“生产”出一个工程师大国。而且我们的工程师还特别能“卷”,能吃苦。你让一个美国工程师为了建5G基站,去非洲沙漠里啃沙子、去中东战乱区冒风险,他可能得先跟工会聊聊人生。但我们的工程师,背起包就去了。
所以啊,中美差距的缩小,靠的不是几篇论文,也不是几个华尔街的精英。是靠着千千万万在一线工厂里调试设备的老师傅,是靠着在写字楼里熬夜画图的工程师,是靠着那些学历不高却能把一个小作坊干成上市公司的老板们。这些人,要是去了美国,可能连刷盘子都卷不过老墨。可留在中国这片热土上,他们就有了搅动风云的机会。
你说,那未来还会不会有人往外跑?肯定还会。但格局放大点,这就像长江黄河,有几条支流改道了,影响它奔流入海吗?并不会。只要源头的雪山还在融化,就会有源源不断的水汇入进来,让它变得更宽阔、更有力量。那源头的雪山是什么?就是我们这片土地提供的无穷无尽的挑战和机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