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信大家都能够感受得到,全球经济正处在一个疲软的阶段,增长动能一点点减弱,各国的货币政策却像走岔了路,有的降息有的硬扛,再加上贸易壁垒越筑越高,中国的出口市场遭逢了不小冲击。
转头看国内,经济虽然整体在稳步向前,社会信心也在慢慢恢复,但摆在面前的难题也很实在:大家消费和投资的意愿还不够强,物价一直处于较低水平,房地产市场的库存和土地盘活也需要加把劲。
内外压力裹在一起,央行也是时候来点手段给经济搭把手,帮它稳住节奏、找回活力。
央行打出的第一套牌是“总量宽松”,简单说就是让市场上的钱更充裕、借钱成本更低。9月的时候,央行降了0.5个百分点的存款准备金率,一下子就释放出大约1万亿元的长期资金,这些钱能通过银行流到企业和个人手里。
同时,中期借贷便利的利率也降了25个基点,这就像给银行的借钱成本打了折,最终会传导到企业和购房者身上。未来房贷利率可能会更低,企业贷款的利息也能少交一些。不光是放钱,央行还通过调整逆回购的期限和利率,把市场上的资金期限调配得更合理,避免出现“钱荒”或者“钱闲”的情况。
但光有总量宽松还不够,钱要用到刀刃上才行。所以央行还搞了精准滴灌,针对具体领域发力。比如资本市场最近有点疲软,A股估值在历史低位徘徊,北向资金还时不时往外流,央行就拿出了证券基金保险公司互换便利和股票回购增持再贷款,已经投进去超过2000亿元,帮400多家上市公司完成了股票回购,就是要给市场注入信心,让资本市场稳下来。
对于小微企业,央行也没忘了。现在普惠小微贷款的余额同比增长了14.6%,还通过政银企对接把融资成本压到了4.5%以下,就是要打通那些让小微企业借钱难的堵点,让它们能拿到钱、扩大经营。
房地产方面更具体,央行专门拿出3000亿元的专项贷款,帮着盘活存量商品房和土地,像北京上海试点的存量房换保障房,一下子就能释放出上千亿元的流动性,慢慢帮房地产市场找回稳定的节奏。
这些政策还要和财政政策搭伙也才能发挥最大的效果。就像最近央行联合证监会、外汇局放开了境外机构的债券回购业务,让外资在国内债券市场操作更方便。这不仅能吸引更多外资来买人民币债券,还能巩固香港的国际金融中心地位,让境内外的人民币市场联动更紧密。
而且央行还在和其他国家的金融机构加强沟通,比如和美联储协调货币政策,避免人民币汇率大起大落,9月以来人民币对美元汇率一直稳定在7.15到7.20之间,没出现大幅波动,就是最好的证明。
政策落地后,效果已经慢慢显现出来。9月制造业PMI回升到50.2,重新站到了扩张的线上,说明工厂的生产节奏在加快;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的增速也比上个月提高了0.3个百分点,大家消费的意愿在慢慢回来;股市的日均成交额突破了2万亿元,投资者的信心也跟着提上来了。
但这并不意味着可以松口气,长期来看挑战还不少。现在民间投资还在下降,制造业的产能利用率只有75.3%,很多工厂的设备还没完全用起来;地方财政压力也不小,有些专项债项目的收益还覆盖不了融资成本;外面的贸易环境也没彻底好转,中国对美出口的依赖度还在13.2%左右,这些都是接下来要慢慢解决的问题。
说到底,央行这一系列政策就像给经济装上了双引擎。总量宽松稳住基本盘,结构性工具瞄准薄弱点,再加上对外开放的助力,就是要让经济在稳增长的路上走得更稳、更远。
随着这些政策一步步落实,未来企业的经营会更顺畅,大家的消费和投资信心会更强,中国经济也会慢慢找回更强劲的增长动力,甚至能为全球经济复苏多添一份力。
感谢阅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