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45年,十四年抗战的硝烟刚刚散去,中国却面临着两种截然不同的未来走向。一边是国民党在当年的“六全大会”上定下“消灭共产党”的方针,蒋介石借机扩大总裁权力,力图实现彻底的独裁专政。另一边,中国共产党则在同期召开的“七大”上,毛主席明确提出了“废止国民党一党专政,建立民主的联合政府”的主张,党的成员已从1928年的四万多增至121万,显示出蓬勃发展的势头。
日本宣布无条件投降的当天,蒋介石便向全国下达三道命令,其中针对共产党部队的指令,无疑是为内战做准备。他随后发出三封公开电报,邀请毛主席前往重庆共商国是。这并非蒋介石首次邀请,但却是第一次公开发布,意在制造舆论压力:如果毛主席不来,便可将发动内战的罪名推给中共;如果来了,则可利用冗长的谈判为军队集结赢得时间。然而,毛主席最终毅然决定亲赴重庆,将计就计,反将了蒋介石一军。
谈判桌上,暗流涌动
当年8月28日中午,毛主席、周恩来、王若飞一行在美方代表赫尔利和国民党代表张治中的陪同下,乘坐“美国姑娘”号飞机抵达重庆九龙坡机场。毛主席的突然到来,让蒋介石有些措手不及,甚至连谈判稿件都来不及准备。国民党宣传部门副部长陈布雷接到指示,刻意压制毛主席到来的消息,企图削弱此次访问的影响力。但消息依旧不胫而走,重庆各界人士和记者纷纷涌向机场,历史性的一幕被相机记录下来。
首次晚宴上,毛主席与蒋介石气氛出奇地融洽。蒋介石称呼毛主席为“润之”,毛主席则称呼他为“蒋先生”。然而,这种表面的和谐在次日的正式会谈中便荡然无存。军队改编是核心议题。毛主席提出将中共现有百万军队改编为16个军48个师,但蒋介石只同意最多12个师。在解放区政权问题上,蒋介石更是得寸进尺,要求全部取消。中共方面尽管已做出重大让步,如提出将部队缩编至20个师,撤出八个解放区,但国民党仍不满足。谈判因此陷入了僵局。
一诗明志,破局关键
面对僵持不下的局面,美方代表赫尔利曾出面劝说蒋介石做出让步。蒋介石随即摆出一副“仁慈”的姿态,声称可以考虑让中共人士担任省级官员乃至省主席。更甚者,国民党内部曾透露,蒋介石打算让毛主席去担任新疆省政府主席。新疆虽然幅员辽阔,却远离当时的政治中心,蒋介石的意图昭然若揭——他希望借此将毛主席调离,从而实现其一权独大的野心。
对于蒋介石这包藏祸心的“让步”,毛主席并未直接驳斥。他心知国民党的小人伎俩,于是写下一首诗作为回应:“遍地哀鸿遍地血,无非一念救苍生。”这句诗不仅巧妙回绝了新疆省长的职位,更深刻讽刺了国民党假意和谈、实则独裁的本质,凸显了毛主席心系苍生、为民请命的崇高抱负。这份高明回应,让蒋介石的阴谋无所遁形。
协议签订,风云再起
就在重庆谈判进入焦灼状态之际,战场上的局势却悄然发生了变化。蒋介石自8月起便加速向前线运送兵力,并命令国民党军队向解放区发动进攻,意图以此向中共施压。然而,毛主席在赴渝前便预料到这种局面,特别交代我军务必在军事冲突中取得胜利。事实也证明了毛主席的远见:当年9月,我军在上党地区大获全胜,国民党军队溃败,这场局部军事冲突对和谈的走向产生了关键影响。
上党战役的胜利,让国民党在谈判桌内外都陷入了被动。毛主席在重庆的腰杆子因此更硬。经过43天的反复较量和艰难谈判,国共双方最终达成了《政府与中共代表会谈纪要》,即历史上的《双十协定》。协议于当年10月10日签署,毛主席随后于10月11日顺利返回延安。尽管《双十协定》的签订为中国争取到了一段和平时期,但蒋介石并未放弃其独裁野心。不幸的是,仅仅在次年6月,蒋介石便撕毁协定,悍然发动了内战。
结语:伟人风范,民心所向
回顾重庆谈判,毛主席明知“山有虎,偏向虎山行”,毅然赴渝,反制了蒋介石的舆论攻势,夺回了话语权。他的行动展现了中国共产党为和平、团结、民主而奋斗的诚意和决心,也粉碎了对中共的各种污蔑和谣言。蒋介石在谈判胶着之时,尚能携宋美龄前往西昌度假,享受安逸;而毛主席则始终勤俭为民,将身心全然投入国家大事,只为人民的幸福而努力。最终,历史选择了心系苍生的中国共产党,并在1949年10月1日建立了中华人民共和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