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历史的烟尘中,有一个本该与陈独秀、李大钊并驾齐驱的名字,如今却少有人提及,甚至被视为反面教材,永远刻在了“耻辱柱”上。这个名字,正是张申府。令人困惑的是,他早期为中国革命做出的贡献,足以让他名垂青史,为何结局却如此出人意料?
在中共草创初期,张申府的地位举足轻重。他不仅学贯中西,对罗素哲学有深入研究,甚至被罗素本人称赞为比自己更懂其著作的学者,钱钟书、张岱年等日后大儒也曾是他口中的“国宝”。
革命早期:一个绝对的重量级人物
时间回到1917年,他在北京大学任助教期间,便与李大钊、陈独秀相识。到了1918年,张申府留在北大任教,和李大钊共同组建了北京的共产主义早期组织。当年在北大图书馆,毛主席还是管理员,张申府就是他的“顶头上司”,甚至因书目誊写出错,曾让毛主席重抄。
1920年,共产国际代表魏经斯基来华建党,正是经介绍与李大钊、张申府会面,随后才在上海见到陈独秀。同年8月,三人商议,一致决定将新组织定名为中国共产党。9月,上海小组成立,10月,北京小组紧随其后,张申府名列其中。
更为关键的是,1920年底,张申府与后来成为他妻子的刘清扬前往法国。在巴黎,他们于1921年春共同介绍周恩来加入了共产主义小组。1985年,中共中央组织部确认,这正是周恩来的入党时间。1962年3月,周恩来曾亲自对张申府、刘清扬表达感谢:“是他们两人介绍我入党的。”
1922年11月,朱德与孙炳文在德国柏林辗转见到周恩来后,张申府也与他们深入交谈,将二人发展为秘密党员。他的影响远不止于此。1924年黄埔军校成立时,张申府因通晓德语、英语、法语,被蒋介石邀请担任翻译,更是校内唯一的共产党员政治部副主任。
他亲笔开出15人的名单,向廖仲恺推荐周恩来作为黄埔军校政治部主任的首选。周恩来也因此开启了军事生涯。可以说,张申府不仅是多位开国元勋的入党介绍人,更是将周恩来推向军事舞台的关键人物。
两次抉择:历史拐点处的“意气”
然而,命运的转折往往由性格决定。1925年1月,中共四大在上海召开,当会议讨论到党的纲领时,张申府坚持反对与国民党结盟,与张太雷、蔡和森等人激烈争吵。面对僵持,他竟然负气离开会场,宣布退出中国共产党。
即便周恩来在会场外拦下他,赵世炎、李大钊也先后劝说,张申府却固执己见。他自述那是“我的脾性,宁折不弯”,并感慨周恩来是“弯而不折”,这或许是他性格中的缺点,却也因此改变了他的人生轨迹。
此后几十年,他辗转于多所大学任教,也参与创建了民盟与中国农工民主党的基础。
三千大洋,换来一生骂名
直到1948年,又一个历史的十字路口摆在张申府面前。彼时,解放军已转入战略进攻,蒋介石的国民党军队节节败退,胜负已分、大局已定。就在这个关键节点,张申府又做出了一个令人震惊的决定。
他通过报纸发表了一篇文章,赫然支持蒋介石的“戡乱”,并斥责解放军为“匪”。此文一出,舆论哗然。他亲手创办的民盟迅速将其开除,开创了党派开除创始人的历史。夫人刘清扬也忍无可忍,登报声明与他离婚。
《人民日报》更是发表社论,直指他“卖身投靠”。事后有人问起,张申府解释说,那篇文章得了三千块大洋的稿费,“我当时真的很需要这三千块钱”。一个才华横溢的学者,竟为金钱做出如此政治抉择,令人唏嘘。
平反虽至,韶华已逝
新中国成立后,张申府的生活可想而知地艰难窘迫。他被打成右派,一个学贯中西的读书人,被限制不能出书和发表文章,这无疑是巨大的精神折磨。好在周恩来等老友并未完全忘记他。
在周恩来等人的努力下,张申府被安排到北京图书馆担任研究员。直到1978年,张申府的问题才终于得到解决。可此时,他已经85岁高龄,精力的衰退和身体的病痛,让他再也无法去做任何事了。
他曾在1980年代担任过两届全国政协委员。1986年,张申府以93岁高龄去世,成为中共建党早期领导人中活得最久的人之一。
笔者以为
张申府的一生,像一出充满魔幻色彩的戏剧。他天赋异禀,曾是革命的先行者、重要的引路人,甚至预见了蒋介石的不可靠,看准了钱钟书和张岱年是“国宝”。然而,两次关键时刻的“意气用事”和对时代走向的判断失误,最终让他错失了本该属于他的历史地位。才华横溢却缺乏政治远见,性格执拗却无法“弯而不折”,这或许正是他人生悲剧的根源,也给后人留下了一段深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