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一位男子在高速上通宵被困,服务区饱和无法进入。这幅国庆出行季的典型画面,折射出中国式长假背后的交通困境。
车辆从傍晚停滞至清晨,高速公路变成巨型停车场。导航地图上绵延的深红色,是无数归心似箭的旅人共同写就的无奈。更令人焦虑的是,连服务区都达到承载极限——厕所排长队,加油站无油可加,便利店货架清空。
这场拥堵不仅是车辆数量的简单叠加,更是集中休假制度与汽车社会碰撞的必然结果。当千万人同时踏上旅程,再完善的基础设施也难堪重负。
事件也反映出出行规划的盲区。许多人根据以往经验选择错峰出行,却发现“错峰”已成普遍策略,反而形成新的高峰。
破解之道或许在于更灵活的休假安排,以及更智能的交通疏导。但更深层的答案,可能藏在我们对“团圆”的理解中——当路途的艰辛超过相聚的喜悦,是否该重新审视这种全民迁徙式的过节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