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45年3月,西里西亚的劳班镇,一场坦克大战打得天昏地暗。
苏军的装甲洪流浩浩荡荡,德军的残兵败将却在这绝境中硬生生打出了一场逆袭,短短几天内摧毁了苏军351辆坦克和突击炮。
这场战斗成了德军在二战的最后一次战术胜利,也成了苏军不愿提及的伤痛。
1945年1月,苏军白俄罗斯第一方面军和乌克兰第一方面军,加上波兰第一集团军,联手发动了一场势如破竹的攻势。
他们渡过维斯瓦河,23天内向西推进500多公里,直逼奥得河,柏林近在眼前。
科涅夫元帅的部队在2月8日通过奥得河的桥头堡,对下西里西亚发动了进攻。
他的任务是包围并占领布雷斯劳和劳班。
劳班不仅是西里西亚的工业重镇,还埋葬着沙俄时代的名将库图佐夫的心脏。
拿下这座城市,对苏军来说不仅是战略上的胜利,更是一种精神象征。
德军在西里西亚集结了从东线撤退下来的残兵败将,试图守住这片工业区。
希特勒下令死守劳班,哪怕战至最后一人。
苏军进攻部队拥有10万兵力,1289辆装甲车辆,包括T-34坦克和谢尔曼坦克。
德军的防御却出奇地顽强,科涅夫在初步的火力侦察中发现,德军的防线异常坚固。
他下令近卫第三坦克军采取迂回攻势,切断劳班与布雷斯劳的联系。
2月16日,苏军对劳班发动了进攻。
近卫第三坦克军的第九装甲师与德军装甲部队正面交锋,第七装甲师则越过盖伊斯河,试图从侧翼包抄。
17日夜间,苏军正式对劳班城发动猛攻,两个坦克旅向德军第六装甲掷弹兵师发动了猛烈冲击。
德军的弹药和重型武器严重不足,但他们被希特勒下令死守,哪怕全军覆没,也要为劳班的1.7万居民战至最后。
德军为了阻挡苏军的攻势,紧急调遣了第48师和第10掷弹兵师增援劳班。
随后,第103坦克旅、第16装甲师、第17装甲师和第39装甲师也陆续赶到。
尽管这些部队大多不满编,且新兵居多,德军还是制定了一个名为“吉普赛行动”的计划,试图通过经典的钳形攻势,重现1941年德军装甲部队的辉煌,歼灭苏军近卫第三坦克军,迫使科涅夫的方面军后撤。
德军的初期反击并不顺利,劳班附近的城镇大多已被苏军攻陷,德军的防线节节败退。
几次反击也因苏军的猛烈炮击和空袭而失败。
3月2日,一场突如其来的暴雪改变了战局。
苏军的炮兵和航空兵因恶劣天气无法支援,德军抓住机会,在格伦德一带成功伏击了一支苏军装甲部队,摧毁了10辆坦克,缴获了13辆正在维修中的T-34,还炸毁了11辆无法修复的坦克。
两天内,德军共摧毁了苏军81辆坦克和突击炮。
3月5日,德军迫于苏军兵力的压力后撤,途中与第39装甲师汇合,沿路又摧毁了大约30辆苏军坦克。
戈培尔在广播中声称,苏军的配合太差,德军错过了围歼苏军装甲部队的最佳时机。
3月8日,德军重新发起反击,试图诱导苏军进入包围圈。
双方的装甲部队在劳班正面交锋,苏军在这场短暂的战役中损失惨重,共损失了351辆坦克、装甲车、突击炮和自行榴弹炮,外加74门迫击炮、106辆卡车和176名被俘官兵。
直到1945年4月末,劳班依旧控制在德军手中。
这场战斗的胜利给远在柏林的希特勒打了一剂强心针,他坚信只要继续抽调部队发动反击,就有机会将苏军赶回1940年的国境线,迫使斯大林考虑停战谈判。
整个劳班进攻战中,苏军近卫第三坦克军的损失高达351辆装甲车辆。
尽管德军的损失数字不明,但这场战斗让苏军意识到,即便被打残的德军依旧是一块难啃的硬骨头。
苏军在后续的行动中加强了对德军的火力覆盖和空袭打击,最终与盟军一起终结了法西斯纳粹的罪恶。
这场战斗不仅是德军装甲部队最后的辉煌,也展现了战争末期的残酷与偶然性。
德军的顽强与战术素养在这场战斗中得到了淋漓尽致的体现,但历史的车轮早已不可逆转。
劳班之战,成了二战末期一段令人唏嘘的插曲。
本文创作的目的就是要传播积极向上的能量,绝对不允许有任何低级趣味或者违反规定的内容存在。要是发生了侵权的事情,就赶紧联系我们,我们会把这个事情处理好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