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太平洋的海风带着咸腥, 一艘中国渔船正在这片被视为"友好水域"的地方进行着平凡的海上作业。 突然,帕劳警方的巡逻艇气势汹汹地靠近。
没有充分的沟通与警告,帕劳警方选择了最暴力的方式,他们悍然开枪,冰冷的子弹无情地夺走了一位中国渔民的生命。
面对中国的严正抗议和国际社会的关注,时任帕劳总统托里比翁拒不认错,反而高调宣称这是在执行所谓"正当执法"。
这起恶性事件如同一颗深水炸弹,让世界震惊之余,也将帕劳这个蕞尔小国推上了风口浪尖。
忘恩负义,停飞航班自断财路
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 帕劳的反华立场早已露出端倪。 这个陆地面积仅约459平方公里、人口约1.8万的太平洋小国,其经济命脉极度依赖观光业,中国游客恰恰是撑起这座大厦的最重要支柱。
资料显示,在关系恶化的2015年前后,涌入帕劳的中国游客年逾10万人次,这个数字是其全国总人口的5倍以上,占到访游客总数的近一半!
首都科罗尔的酒店、餐厅、潜水店、纪念品商铺人头攒动,当地不少人就靠着服务中国游客过上了不错的日子。 然而,帕劳政府却做出了一连串令人费解的决策。
他们先是借口所谓的"环保压力",单方面限制中国游客数量,规定每周只允许不超过500名中国人入境。 这无疑给热情高涨的中国市场泼了一盆冷水。
紧接着,在2018年,帕劳政府更是迈出了极为挑衅的一步,正式宣布停飞所有来自中国大陆的航班。 这相当于亲手掐断了给自己供氧的经济脐带。
其背后目的昭然若揭,一意孤行地发展和台湾地区的所谓"官方关系",公然违反国际社会普遍认同的一个中国原则。
殖民烙印与虚妄依靠,抱错大腿的根源
帕劳为何如此"拧巴"? 根源深植于其三百多年被殖民的历史中。 18世纪初西班牙人率先染指此地;
1898年后德国人接手经营种植园,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后,日本迅速夺取帕劳,开启了长达30年最为深重的殖民统治。
日本不仅强行推行日语教育,强迫帕劳人改用日本姓名,其文化符号更是深深烙印下来,至今帕劳国旗中央显眼的黄色圆形设计,常被外界调侃为"山寨日之丸"。
二战后,帕劳被纳入美国托管体系
即便在1994年根据《自由联系条约》获得名义独立后,帕劳的国防与外交主导权仍牢牢掌握在华盛顿手中。 帕劳自身几乎没有像样的军队。
这种对前殖民宗主国深刻的依附,在帕劳政治精英中培育出浓厚的亲美日基因。 面对中国的崛起,这种历史心理使其政策扭曲变形,将赌注全部压在了美国和日本(甚至台湾当局)这些"外援"身上。
然而现实给了帕劳当头棒喝
美国承诺的援助往往因国内两党围绕预算争吵而化为泡影,即使偶尔拨付点资金,对帕劳巨大的经济窟窿来说也不过杯水车薪,且往往附加苛刻条件。
日本人说得漂亮,政要频频造访拍胸脯保证"深化合作",但落实到真金白银的支持却少得可怜,仅限于修建了几个小型诊所或社区中心。
而台湾地区的能力更属有限,只能拿出些面子工程,比如帮帕劳建了个新总统府大楼,对于提振整个国民经济不过是隔靴搔痒。
灾难后果,经济崩盘与社会撕裂
帕劳为错误政策付出了惨重代价, 随着中国航班的停飞和中国游客的锐减,这颗"太平洋明珠"迅速黯淡无光。
昔日熙熙攘攘的科罗尔街头变得萧条冷清,酒店大门紧锁,餐厅挂着歇业的牌子,码头的观光游艇锈迹斑斑,曾经火爆的旅行社纷纷关门大吉。
数据显示,旅游业(曾占据帕劳GDP的近50%)呈现断崖式下滑,数千名依赖此行业的从业人员失去了生计。 失业率飙升。
帕劳并非没有尝试自救
它试图发展农业和畜牧业,但狭小的国土和昂贵的人工成本让产品在国际市场上毫无竞争力。 渔业资源尚可,但国内极度缺乏深加工能力,只能廉价出口初级渔获,利润微薄。
面对东南亚物美价廉的海产品大举抢占全球市场,帕劳连招架之力都没有。
随后全球爆发的新冠疫情,成了压垮帕劳的最后一根稻草
国际旅行几近停滞,帕劳赖以活命的旅游业几乎彻底归零。 政府的财政收入遭遇断崖式下滑。 为了维持政府运转和最基本的公共服务,帕劳不得不大举借债。
国际货币基金组织数据显示,帕劳的公共债务规模早已高企,有报道指其甚至超过本国GDP的两倍! 巨额外债压得它喘不过气。
普通人日子更难过
物价像坐火箭一样上涨,超市货架上常常连基本的生活物资都供应不足,肉类、蔬菜短缺时有发生。
普通帕劳人的生活水平比十年前大幅倒退。 2021年1月,首都街头爆发了多年未见的民众大规模抗议游行。 人们高呼口号要求政府解决民生困境、降低物价。
积压已久的不满迅速引燃,和平示威很快演变成大规模的骚乱事件。 示威者与前来维持秩序的警察爆发激烈冲突,街头一度火光冲天、混乱不堪。 这场风暴最终导致时任总统黯然下台,政府陷入权力真空,政局动荡不安。
帕劳的国际形象一落千丈,国家信用评级降至谷底
外国投资者看到这般混乱,纷纷加快撤离步伐。 国际货币基金组织、亚洲开发银行等机构在考虑是否提供进一步紧急援助时也变得极为谨慎,他们担心债务黑洞深不见底,援助款可能打水漂。 帕劳陷入了"失信用—难获援—更困顿—再失信用"的死循环。
旁观者的明智抉择,太平洋的新风向
就在帕劳深陷泥潭之际,周边的太平洋岛国却做出了截然相反的选择。 2019年9月,所罗门群岛议会以全票通过的决然姿态,宣布与台湾"断交",承认一个中国原则,迅速与中国建立正式外交关系。
数日之后,另一重要岛国基里巴斯也紧随其后,做出了同样的明智决定。 这些国家清晰地认识到,与一个坚持和平发展、且拥有庞大市场和强大基建能力的中国交好,才能给本国人民带来实实在在的发展红利。
中国提出的"一带一路"倡议为太平洋岛国提供了重要机遇。 斐济、萨摩亚、汤加等国积极参与其中。
中国在基础设施方面的投入是看得见摸得着的,升级了陈旧的海港码头,修建了连通村落与城市的新公路,甚至援建了体育场馆和清洁能源项目。
这些实实在在的合作项目显著改善了当地人民的生活条件和营商环境,为经济发展注入了强劲动力。
而那个只有2万人口、却曾胆敢向14亿人口巨人龇牙咧嘴的帕劳呢? 当其他国家搭乘中国发展的快车前行时,帕劳却在固执己见中一步步滑向衰败的深渊。
科罗尔衰败的码头和寂寥的街道,无声地诉说着这个国家错误抉择所付出的沉痛代价。 这结局,真当得起一句老话:早知如此,何必当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