意昂体育

志愿军各兵团战力分析:最弱梯队鲜少关注,凭两位将领力挽颓势

发布日期:2025-09-03 19:14 点击次数:52 你的位置:意昂体育 > 新闻动态 >

在志愿军各部队的实力比较中,有一支相对较弱的部队很少被人关注。然而,在两位将领的领导下,这支队伍最终实现了逆袭。

志愿军进入朝鲜后,重新恢复了之前几乎被取消的兵团组织。

志愿军作战的一大特点是,以兵团为单位来负责某一个作战方向的指挥。

这引出了一个非常有趣的话题,也是很多军迷朋友们都很关注的,那就是各大野战军的战斗力对比。

几个兵团入朝作战,主要在运动战期间有重要意义。这是因为当时的战场环境和对手的情况与国内非常相似,因此我军的作战方式也基本一致,这样比较起来很方便,有具体的量化标准。

既然要比较,自然就会有最强和最弱的区别。

一、哪个兵团实力最弱?

大家一般觉得哪个部队比较弱呢?

有不少人,甚至包括一些经验丰富的研究者,都认为华北部队,也就是十九兵团,战斗力较弱。

再次强调一下,这里说的最强和最弱的对比,仅限于从第一次战役到第五次战役这个阶段。关于阵地战的部分,我们另作讨论,也希望大家继续关注我们这个平台,我们一定会说到做到,不会让大家失望。

参加第五次战役的十九兵团,确实有些地方打得不是很好。

第一阶段的进攻中,十九兵团尝试强渡临津江但未能成功。他们虽然击溃了一个英军的格罗斯特郡团第1营,但其他方面几乎没有取得什么进展。六十四军和六十五军强渡后组织不力,遭受了较大损失。

第三阶段,回撤收兵。十九兵团有些部队组织不好,六十五军阻击时间太短;六十四军擅自撤退,没通报友军,导致友军三兵团六十军180师侧翼暴露。

我们不能怕说错话,必须承认自己的不足。

但是大家有没有发现,十九兵团是所有兵团中实力最弱的。用水果刀杀牛,肯定不方便!

我们需要仔细看看在第五次战役结束时,各支入朝部队的实际实力。

第十三集团军。

四野是军委最早确定的赴朝作战部队。第一批赴朝部队包括三十八军、三十九军、四十军和四十二军。志司机关是在十三兵团的基础上组建起来的。

这支部队的前四个军非常厉害,特别是三十八、三十九、四十军,实力足以在全军中排名前三,简直强到令人难以置信。这种组合也符合中央军委的意图,既然要出兵朝鲜决战,第一波部队肯定要选最强的。

四十二军是从东北野战军第五纵队发展而来的,由万毅带领的老部队。曾经有一段时间在东北从事农业生产。不过,在其他几个军的引领下,四十二军在朝鲜战场上的表现也很出色。

特别值得一提的是,老四野中的两个领头羊之间的良性竞争。东野时期,一纵和二纵分别代表了山东八路军和新四军的最高水平,升级为主力纵队后,两支队伍都变得越来越强大,各有优势。三纵在韩先楚担任司令员后,发展速度也十分明显,迅速成为了一支重要的主力部队。虽然它的名声没有三十八军和三十九军那么响亮,但韩先楚在海南岛的功绩,大家都是有目共睹的。

三十八、三十九、四十这三个军在朝鲜打的时间最长。第五次战役开始时,三十九军和四十军已经打了半年多,士兵们疲惫不堪,人手不足。但彭总仍然非常信任这两个军,让他们留下来,在九兵团内继续作战,在战线中部实施战役突破。

要说志愿军里谁最靠得住、最稳当,那还得是四野部队。

在这里,我要澄清一点,我本人是粟大将的忠实粉丝,对华东野战军有着深厚的感情。但是,经过深入比较和实际战斗力的考量,我对东北野战军的敬佩之情日益增长。在硬仗和恶仗的较量中,以及顶级部队的数量上,东北野战军无疑处于顶尖位置。当然,华东野战军的表现也同样出色,不容小觑。

第九兵团。

这是又一个热度很高的兵团,长津湖的光环效应真是太强大了。

九兵团是第二批进入朝鲜的。三野对这个兵团进行了调整,把三十军拆散,以师为单位分配到其他军。二十七军也调入,每个军配备了四个师,总人数达到十五万人。这和其他兵团只增加人数而不改变编制、继续使用三师制不同,九兵团是把原部队打散重新编组,老兵较多。好处是,一个军级单位的战斗力更强。

九兵团的四个军都是顶尖的主力部队。其中的二十军、二十六军和二十七军,原本分别是华东野战军的老一纵、八纵和九纵。粟裕大将曾经评价过华东野战军的顶级主力部队,包括一纵、三纵、四纵、八纵和九纵,这五个纵队被称为“五大主力”。而提到的这三个军都在这个评价之中。

二十军是最厉害的军队,当年由粟裕在华中地区亲自训练出来,是一支攻守兼备、机动灵活的超一流主力部队,无论做什么都行。八纵和九纵也是攻坚主力,在打重要战役时,都是某个方向的核心主力,有点像当年国军所谓的硬核桃。

我们不能因为长津湖战斗中伤亡较大就完全否定三野部队的表现。在第五次战役中,九兵团的作用相当重要,战斗打得也很不错。相比之下,后撤阶段,西线和中线的十九兵团、三兵团出现了不少失误,甚至三兵团还发生了一个师被击溃的情况。而九兵团方面,则基本没有太大的问题。

3. 第三军区。

三兵团虽然整体实力不如十三兵团和九兵团,但也有自己的强项。

比如说兵团指挥机关。三兵团的司令部原本是二野的四兵团打下的基础,陈赓亲自带出来的骨干队伍。抗战胜利初期,它就初具规模。上党战役是它成长的起点。1947年7月,陈谢集团挺进豫西,司令部的基本班底就形成了,见识了很多事情,指挥能力也很强。

比如说部队的战斗力,也有特别强悍的单位。三兵团的三个军,分别是十二军、十五军和六十军。十二军源自刘邓的六纵队,与三纵队齐名,是中原野战军的主力之一。论战斗力的强悍,即使是四纵队的旅长们也认为稍逊一筹。六纵队在中原野战军中的地位,就像东野的二纵队和华野的一纵队一样重要。它们都是各自队伍中的顶梁柱。

十五军虽然比十二军稍微逊色一点,但军长秦基伟像森林里的大象、水底的鲸鱼,成长潜力巨大,和后面的干电池将军一样优秀。

六十军很有意思,原本是刘邓南下后留下的守卫部队,属于二流的八纵。后来徐帅到了晋冀鲁豫地区,像变魔术一样把八纵改造成了临汾旅,一下子提升了整个部队的水平。在入朝之前,西南军区又把六十一军里的181师调到了六十军。181师也就是皮旅,这支部队也很厉害。

六十军总的来说很有特点,战斗力不算是很高,比十二军自然差一些,但也有自己的优点,特别是独立性强,善于应对危局。做个不太准确的比喻,徐帅点拨八纵,有点像黄药师暮年收了程英做关门弟子。虽然还显稚嫩,但在同年龄段、同等资质的人中,绝对是顶尖的存在。

二、十九兵团的力量不大。

只有十九兵团显得弱一些。

在所有的志愿军兵团中,十九兵团是唯一一个没有更换主要领导人和调整部队编排的。

当年华北二兵团的三纵、四纵、八纵,就是我们所辖的六十三、六十四、六十五军。

三纵最出名的战斗是新保安战役,郑维山带领三纵队挡住了傅系的三十五军,用一个纵队的力量抵挡住强大的敌人,并且顶住了增援,为杨得志的大部队争取到了时间。四纵最著名的战役是清风店战役,他们主要负责进攻,成功歼灭了第三军。

至于八纵,是地方部队的后方纵队,战斗力不是很高。

抗美援朝战场上各军的表现,基本上就是当年华北地区的实力水平。

为什么没有增援呢?华北地区的部队中,三纵已经是最强的了。

为什么不调整领导指挥机关?华北的将领除了杨得志就没人了。

当时,十九兵团刚到陕西,一野的情况很困难,大家都缺钱缺粮,根本没人能给老杨哥支援。

没有新的人员加入,这既可以说是一件好事,也可以说不是好事,总之有点自相矛盾的感觉。

说好事儿就是保持原来的领导班子和部队编制不变,这样能确保命令执行顺畅,合作更加默契,也不会遇到什么阻碍。但反过来,如果一切都按老样子来,部队可能会变得过于依赖过去的经验和方法,视野也会变得狭窄,习惯于按老套路指挥。在国内作战时这可能不是大问题,但如果出国面对新的敌人,这种状况就会成为一个不小的隐患。

十九兵团初次入朝作战时没有打好,是可以理解的。他们的战斗力可能比不上其他顶尖野战部队。

但是十九兵团有很大的潜力,关键看两个人。

一是兵团司令员杨得志,二是副司令员兼参谋长郑维山。

杨上将眼光长远,指挥时非常稳重,很少会犯大错,他的行动大多都能保持在正确的方向上。

这种能力在特定时间和场合下可能不太显眼,但对于这个级别的将领来说,能够对大多数事情做出正确判断是基本要求。然而,杨得志将军的可贵之处在于他始终沿着正确的道路前行,做出的基本都是正确的决定,从不偏离正轨。最让人感到畏惧的是,他几乎不犯错误,时间越长,他的优势就越明显。

郑维山中将是个很有潜力的将领。他能做出多大的事情,取决于他得到的平台有多大。即使在满是怪才和猛将的红四方面军将领群中,郑维山也是独树一帜的。

成长性就是指一个人适应新环境、接受新挑战、提升自身能力的能力。比如说,在抗战时期,有人在聂帅手下当教导团长,干得特别出色。后来当上了纵队司令,甚至兼任军区领导,也能胜任。特别是在平津战役的时候,郑维山几乎不用专门学习,就能很快适应大规模作战的节奏和强度。比如,别人用一个兵团都拦不住三十五军,他却能成功完成任务,这充分体现了他的成长性。

胜败的关键在于能否快速学习战争策略,灵活应对对手。

怎样才能真正改变现状呢?

因此,杨和郑两位刚到朝鲜时,对付美军还有点不知所措。尽管六十四军军长曾思玉从志愿军总部带回了一些经验,但这毕竟不是亲身经历,别人的经验自己未必能完全掌握。这其实很正常,再多的书也比不上自己亲自试一试。这种情况在军队里也很普遍,十三兵团和九兵团遇到的问题,十九兵团和三兵团又重复经历了一遍。

比如非常执着地使用穿插分割战术,但没有很好地察知敌情,结果穿插战术被美军破坏掉。具体细节就不多说了,后续的系列推文我们会详细展开。

比如说后勤供应,尽管九兵团战士们饿着肚子打仗,出现了大量掉队的情况,但十九兵团也没能从根本上改变这一状况。为什么没能改变呢?即使想尽办法也无济于事。志愿军的后勤供应确实存在体系性、时代性的落后问题,不是短时间内就能解决的。后来,通过志愿军和东北军区共同努力,才逐步改变了体制,适应了朝鲜战场的节奏。

等等,还有很多其他的事情。

这些缺点不能成为批评杨得志、郑维山的理由,换成别人也一样会有这样的问题。有些网友讨论说如果由101指挥或502指挥来会怎样,但毕竟这两位都是顶尖高手,没参加这件事,我们也不应该随意猜测。

随着战斗的进行,第十九兵团的表现越来越出色。

在朝鲜战场上,郑维山是唯一一个从兵团副司令员升到代理司令员的人。后来,他指挥华北的老兄弟部队——第二十兵团,出色地完成了诸如大规模伏击和夏季反击战等任务。

杨得志将军与郑维山相比,在战术上的敏锐度可能稍逊一筹,但他有卓越的大局观和沉稳的气质。后期,他因出色的表现赢得了中央军委的信任,从十九兵团的位置上调任为志愿军主管作战的副司令员,这使得邓华能够专注于其他后方的工作。特别是在彭总回国不在时,杨得志实际上承担起了整个志愿军的作战指挥任务。

这份本领,恐怕其他兵团司令无人能比,就连韩先楚,恐怕也难以说自己比杨得强多少。

作为华北部队的代表,十九兵团没有让聂帅失望。华北部队要感谢杨得志和郑维山两位指挥官,正是他们的出色指挥,带领十九兵团从低谷中走出来,进入了阵地战阶段,与其他大区的一流主力部队并驾齐驱。

热点资讯

推荐资讯

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