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24周年A股图谱:4458只上涨、1435只翻倍与126%领跑
全球HBM供需缺口扩大,924周年A股科技线动力何在?
科技主线引领A股韧性彰显,924周年展现市场新生态
九月二十四日的A股市场,用一场低开高走的顽强表现,为备受市场关注的“924行情”一周年写下了生动的注脚。早盘三大指数承压,但随后科技板块集体发力,推动市场人气快速聚集,最终全市场超过4458只个股收涨,主力资金净流入规模超过120亿元,一举扭转了前期的净流出态势。截至收盘,主要指数均收获可观涨幅,创业板指表现尤为强劲。
这场周年纪念日的强势,仿佛是过去一年A股市场的缩影。回顾自去年九月二十四日启动的这轮行情,A股展现出的活力与韧性远超多数市场参与者的预期。代表科技创新方向的科创50指数,在过去十二个月中累计涨幅达到126%,这一数字不仅领跑国内主要指数,在全球主要股指的同期排名中也位居前列。创业板指数的涨幅同样实现了翻倍。从市场总规模看,A股总市值从约70万亿元增长至超过100万亿元,体量实现了历史性跨越。市场参与者数量持续增加,目前已超过2.4亿。
然而,平均数背后是深刻的结构性分化。过去一年,全部A股中约有1435只个股股价实现翻倍,主要集中在半导体、人工智能、高端装备制造、新能源等关键领域。与此同时,仍有部分个股出现下跌,传统行业板块表现相对平淡。这种“冰与火”的并存,清晰指明了资金流向和产业变迁的大趋势。
驱动市场尤其是科技主线走强的动力并非单一因素。全球产业周期的拐点是最基础的引擎。国际领先的半导体企业美光科技在其近期的财报说明会中向市场传递了明确信息:全球范围内,特别是高性能存储芯片(HBM)的供需紧张局面预计将持续,其出货增速将远高于传统存储芯片。而国内相关产业链的调整也在同步进行,部分传统产能逐步退出,但来自消费电子、数据中心等领域的刚性需求并未减弱,这为半导体板块的景气度提供了坚实支撑。
技术突破的密集涌现是另一重关键推动力。过去一年,从光刻机、涂胶显影设备到湿电子化学品等关键材料和设备环节,国内企业不断传出取得阶段性进展的消息。这些进展使得“国产替代”从一个长期叙事,逐步转化为可验证的订单和业绩。当单日有二十余家半导体产业链公司涨停时,反映的正是市场对这场技术攻坚战的深切期待和信心投票。
放眼全球,围绕人工智能的投入竞赛进入白热化阶段,为整个科技赛道提供了广阔的想象空间。国际科技巨头如微软、亚马逊、Meta等均宣布了规模巨大的资本开支计划,核心目标直指AI算力基础设施的建设。这股浪潮也深刻影响着国内产业生态。阿里巴巴集团在近期的云栖大会上宣布,将进行大规模战略投入,重点发展AI和云计算基础设施,并与全球领先的芯片企业深化合作。其领导层在公开演讲中强调,人工智能的发展正从技术探索走向大规模应用落地。这种全球性的战略投入,无疑拉动了对底层算力需求的长期预期,使市场对AI硬件、半导体设备等环节的长期成长性有了更乐观的评估。
随着“国庆”长假临近,市场关注的焦点自然转向四季度的走势。历史统计数据提供了一些参考:过去十年,国庆节前市场因避险情绪往往表现相对平淡,但节后随着资金回流,市场上涨的概率显著提升。今年的情况可能更为复杂。一方面,部分符合产业政策方向、景气度持续上行的领域,如受益于供给侧优化的光伏产业、国产替代加速的半导体设备等,依然展现出较强的动能。另一方面,部分前期涨幅较大、估值偏高的细分领域,其短期波动风险也可能加大。有国际咨询机构发布研究报告指出,人工智能行业需要在未来数年实现大规模收入增长,才能匹配当前的巨大投入,这提示投资者需要在热情中保持一份对商业现实的关注。
资本市场的活跃与房地产市场的调整形成了鲜明对比。数据显示,八月A股市场新增投资者开户数量同比出现大幅增长,而同期商品房销售数据仍处于探底阶段。这种分化背后是宏观经济结构和居民资产配置逻辑的深刻变化。政策层面更加侧重于培育“新质生产力”,资源向科技创新领域倾斜。同时,随着居民财富管理意识的增强,以及部分低风险收益率下行,部分资金确实在寻找新的配置方向。上半年,散户投资者通过购买各类交易型开放式指数基金净流入科技板块的资金规模巨大,这从一个侧面反映了大众资金流向的变迁。
回顾“924行情”一周年,市场的表现无疑为中国经济转型升级提供了积极的资本镜像。它展现的不是一场普涨的狂欢,而是一次基于产业前景、技术实力和业绩兑现的结构性繁荣。对于市场参与者而言,在拥抱科技创新长期机遇的同时,或许更需要关注那些具备核心竞争优势、研发投入持续且估值合理的优质企业。市场的未来,终将属于那些能够穿越周期、持续创造真实价值的企业和投资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