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ETF炼金师)
近年来,随着存款搬家现象的逐渐显现,市场对其潜在影响的讨论愈发热烈。存款搬家指的是居民或企业将存款资金转移至收益更高的投资领域或金融产品,通常会在流动性充裕的情况下引发股债双牛行情。根据最新数据,目前国内企业存款规模约为321万亿元,股市总市值116万亿元,债市总规模192万亿元。如果5%的存款流入股市或债市,分别将推动股市和债市上升约14%和8%。然而,资金转移的持续性取决于经济基本面改善和稳定的盈利环境。
一、本轮存款搬家的背景与特征
从2018年至2022年,居民的收入预期下降与就业压力增加,导致居民储蓄偏好显著增强。这一需求推动居民存款持续增长,并为存款搬家现象提供了良好的基础。根据中国人民银行的调查数据,自2018年第一季度起,倾向于更多储蓄的居民比例从42.5%上升至2022年第四季度的61.8%,创下历史新高。2023年以来,居民存款增速开始放缓,新增存款规模分别为16.7万亿元和14.3万亿元,较2022年高点下降了6.65%和20.05%。
存款搬家的核心在于存款增速的下降,而并非绝对存款余额的减少。自2007年以来,居民存款增速始终保持正值,未出现负增长;然而,企业存款在2024年严禁手工补息政策后出现转负现象,显示出存款搬家的初步迹象。
存款搬家的主要驱动因素包括存款利率的调降、监管政策的收紧及风险偏好的提升。自2022年9月以来,多次降低的存款利率已将其压至历史低位。例如,中国银行的1年期定存利率降至0.95%,3年期定存利率降至1.25%。在这一低利率环境下,越来越多的资金从银行流向收益较高的其他投资渠道,尤其是理财产品与风险资产。
二、存款搬家的影响与债市反应
存款搬家的现象对债市的影响主要体现在资金配置和风险偏好的变化。通过对历次存款搬家行情的分析,发现其普遍带来了债市的投资需求上升。以2009年至今的五轮存款搬家为例,数据显示这些时期的存款搬家指数与10年国债收益率普遍呈现负相关,存款流向债券产品的趋势明显。
债市的表现与存款搬家的力度密切相关。大行在存款搬家期间可能出现存款缺口,从而主动进行负债扩张,调动更多的低成本存款以流入收益较高的同业存款,进而影响市场的流动性。而中小银行由于存款利率相对更具吸引力,能够吸纳部分大行客户,从而对债市形成震荡影响。
此外,存款搬家对理财产品的影响也不可忽视。资金流入理财产品后,底层资产配置偏好的变化可能导致高波动债券和长久期信用债的偏好下降,进一步放大债市的波动性。
三、存款搬家指数的构建与观察
为了评估存款搬家的强度,我们构建了“存款搬家指数”,以居民储蓄率、企业与居民存款增速差、居民定期与活期存款增速差、居民及企业存款与M2增速差四个指标为基础。当指数达到20分以上时,表明市场面临较大的存款搬家压力。从2000年以来的历史数据看,存款搬家指数在每一轮存款搬家中均出现快速上升,显示出强烈的市场信号。
以最新的情况来看,2024年2月至今的存款搬家指数水平仍显著低于历史水平,且2024年的搬家力度预计更加明显。因此,持续关注后续的搬家力度变化将有助于投资者更好地把握债市的动向。
四、机构行为分析与未来展望
不同金融机构在存款搬家现象中的反应各异,影响债市的传导机制也有所不同。对于大型银行而言,存款搬家可能导致负债缺口,促使其调整资金结构;而中小银行则可能因相对吸引人的存款利率吸引流动资金,从而加剧市场的波动。
理财产品的资金流向、基金的投资策略及保险资金的配置偏好也会受到存款搬家的影响,形成复杂的市场互动。因此,机构行为的分化及其对债市和股市的影响值得投资者深度分析与关注。
通过上述分析,可以看出存款搬家现象不仅对市场流动性产生直接影响,且其潜在的长期趋势将进一步影响债市的供需关系,推动资产配置的变化。投资者在参与市场时,应密切关注存款搬家指数及相关经济指标的变化,以便在动态调整中把握投资机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