意昂体育

五代猛将李存孝:18 骑破长安是谣言?正史比王彦章如何!个人观点,不喜互喷!

发布日期:2025-08-08 11:56 点击次数:187 你的位置:意昂体育 > 产品展示 >

被吹成 “五代战力天花板” 的李存孝,正史里究竟怎么样!

演义里把他吹得神乎其神,说他能手撕猛虎、十八骑就攻破长安,可翻遍正史,连他正经单挑的记录都找不到。反观被他按在地上摩擦的王彦章,《旧五代史》里明明白白写着 “骁勇绝伦,常持铁枪冲阵,敌军莫敢近”。更讽刺的是,李存孝最后被义父李克用大卸八块,而王彦章宁死不降,被欧阳修夸成 “五代第一刚”。今天咱就来扒扒这历史迷雾,看看被神化的李存孝,到底有多少水分!个人观点,不喜互喷!

一、演义神话:《残唐五代演义》把他吹上天

(1)手撕猛虎纯属瞎编

《残唐五代演义》里写李存孝刚出场就手撕猛虎,这剧情比武侠小说还离谱。咱来算算,老虎的咬合力能达到 450 公斤,一巴掌下去能把牛骨头拍碎,就算是武松打虎,也得靠哨棒和拳头,哪有人能直接把虎腹撕开的?

(2)十八骑破长安是搞笑剧情

演义里最离谱的桥段,就是李存孝带着十八个骑兵冲进长安,把黄巢的大军搅得鸡飞狗跳。要知道长安在当时可是超级大城市,城墙高 12 米,周长 36 公里,光城门就有 12 个,十八个人想攻破?简直是痴人说梦。

你要是穿越到当时的长安城,会看到守城的士兵就有上万人,随便扔块石头都能砸到十个,这十八骑怕是连城门都摸不到就成了箭靶子。这剧情跟 “一个人端掉敌军指挥部” 的爽文套路一模一样,纯属博眼球。

(3)战无不胜的虚假设定

演义里还说李存孝战无不胜,什么 “日夺八寨,夜抢三关”,把他写成了无人能敌的战神。可稍微动动脑子就知道,打仗哪有这么轻松的?就算是现在的特种兵,也不可能一个人搞定一个军团吧。

二、正史考据:《旧五代史》里的李存孝其实很普通

(1)根本没打过长安

翻遍《旧五代史・李存孝传》,压根没提过 “破长安” 这回事。他的主要战绩是跟着李克用打邢州、晋州,说白了就是个冲锋陷阵的偏将,连独立指挥大战的记录都没有。

反倒是《新唐书・黄巢传》记载,攻破长安的是李克用的主力大军,李存孝可能就在其中,但顶多算个参与者,跟 “破城功臣” 八竿子打不着。这就像公司拿下大项目,实习生非要说是自己的功劳,脸皮是不是有点厚?

(2)所谓 “无敌” 是同行衬托

李存孝在正史里唯一的亮点,是 “骁勇冠绝,常为先锋”。但五代十国是个什么神仙打架的时代?朱温、郭崇韬这些猛人随便拎一个出来,都比他战绩辉煌。

他能出名,全靠同行衬托。当时李克用手下的将领大多是草包,比如李嗣源早期还打败仗,显得李存孝稍微能打一点。

(3)战绩模糊没细节

正史里关于李存孝的战绩描述都很模糊,要么是 “从征有功”,要么是 “斩首数十级”,连具体打败了哪个将领、怎么打的都没说。反观其他名将,比如王彦章,打了哪些仗、怎么赢的,都写得清清楚楚。

这就像有人说自己工作能力超强,却拿不出具体的项目成果,谁会信啊?所以说,李存孝的 “猛”,很多时候都是吹出来的。

三、对比王彦章:谁才是真・单挑王?

(1)王彦章铁枪能挑三十人

《旧五代史・王彦章传》明确记载,他 “每战持铁枪,冲坚陷阵,出入万众,所向披靡”。有一次跟后唐军队作战,他单枪匹马冲进敌阵,一口气挑翻了三十多个士兵,吓得对方直接退兵。

这战斗力放在武侠小说里就是 “枪神” 级别。而李存孝的正史记录里,最多只有 “斩首数十级” 的模糊描述,连挑翻敌将的具体案例都没有。就像一个说自己游戏玩得好,却拿不出战绩截图,另一个直接晒出五杀视频,谁强谁弱一目了然。

(2)王彦章有 “一回合斩将” 记录

王彦章最牛的是速战速决。《资治通鉴》记载,他跟后唐将领夏鲁奇单挑,只一个回合就把对方挑落马下。这种秒杀级的战斗力,李存孝在正史里连边都沾不上。

更狠的是,王彦章晚年被俘后,后唐庄宗李存勖劝他投降,他瞪着眼骂 “我死也不做叛徒”,最后被斩首。而李存孝是被自己人抓住,哭着求饶还被处死,这气节差了十万八千里。

(3)王彦章有勇有谋

王彦章不光能打,还很有谋略。有一次作战,他假意要从下游渡河,吸引敌军注意力,然后偷偷从上游带兵过去,打了敌军一个措手不及。这种有勇有谋的表现,李存孝在正史里根本找不到。

四、死因争议:功高震主还是真谋反?

(1)其实是内斗输了

李存孝被杀,根本不是功高震主,而是跟义兄李存信争宠。两人互相在李克用面前打小报告,李存信更会演戏,说李存孝想投靠朱温。李克用本来就多疑,一怒之下就把李存孝抓了。

《旧五代史》里写李存孝被抓后,“泥首谢罪”,就是趴在地上像泥一样磕头求饶,一点骨气都没有。李克用本来还想放他一马,可他这怂样让其他将领看不起,纷纷说 “不杀他难服众”,最后只能动手。

(2)谋反证据其实很牵强

说李存孝谋反,证据只有他跟朱温的几封书信,而且还是李存信伪造的。当时他镇守邢州,确实跟李克用闹了矛盾,但最多算 “消极怠工”,根本没出兵反叛。

(3)不懂低调惹祸上身

李存孝仗着自己有点功劳,就不知道天高地厚,到处炫耀,还经常抱怨李克用给的赏赐少。在古代,臣子太张扬是大忌,很容易引起君主的猜忌。

就像职场上那些有点成绩就尾巴翘到天上去的人,天天抱怨工资低,老板不收拾他才怪。所以说,李存孝的死,很大程度上是自己作的。

五、被忽略的细节:李存孝其实是 “关系户”

(1)靠认爹上位

李存孝本来是个放羊娃,因为力气大被李克用看中,收为义子。李克用有十三个义子,号称 “十三太保”,李存孝能出头,跟这层关系分不开。

就像公司老板的干儿子,就算能力一般,也能分到好项目。他早期的战绩,很多是靠李克用的主力部队衬托,真让他独当一面就歇菜了。

(2)不会做人得罪一圈人

李存孝不光跟李存信不和,跟其他义兄关系也差。有次打了胜仗,他独占功劳,连李嗣源想分点赏赐都被他怼回去了。久而久之,没人愿意帮他,出事时自然没人求情。

这就像职场上那种吃独食的同事,平时拽得二五八万,被穿小鞋时连个帮忙说话的都没有,纯属活该。

(3)军事才能很一般

别看李存孝在演义里好像很懂兵法,正史里他根本没什么拿得出手的军事谋略。每次作战,都是跟着李克用的命令走,自己没什么主见。

有一次他单独带兵去打一个小城,打了半个月都没打下来,最后还是李克用派援军才搞定。这水平,顶多算个勇猛的士兵,根本算不上将领。

六、为啥李存孝名气比王彦章大?

(1)说书先生的功劳

五代十国战乱频繁,老百姓就喜欢听 “战神” 故事解闷。李存孝 “十三太保” 的身份、被义父杀死的悲剧,自带戏剧冲突,说书先生最爱讲。

而王彦章结局太悲壮,不符合老百姓 “爽文” 期待,所以慢慢被淡忘。这就像现在的影视剧,悲剧结局的往往不如大团圆结局的火,哪怕前者质量更高。

(2)清朝人帮他 “吹牛逼”

《残唐五代演义》是清朝才写成的小说,作者为了吸引人,故意把李存孝塑造成 “李元霸第二”。而清朝正好是评书、戏曲最火的时代,他的故事通过戏台传遍全国,想不出名都难。

王彦章就没这好运,正史里记载虽多,但普通老百姓谁会去看《旧五代史》?这就像两个演员,一个靠烂片刷脸熟,一个靠文艺片拿奖却没人认识,太真实了。

(3)民间对 “悲剧英雄” 的偏爱

老百姓总喜欢同情那些命运悲惨的人,李存孝被义父杀死,这种 “功高震主” 的戏码很容易引起大家的共鸣。虽然正史里不是这么回事,但大家就愿意相信这个版本。

而王彦章是宁死不降被杀,虽然很有气节,但在老百姓看来不够 “惨”,没那么多话题性,所以名气自然就没李存孝大。

演义里的 “手撕猛虎”“十八骑破长安”,全是清朝人编的爽文剧情。正史里的他,顶多算个中等偏上的将领,跟王彦章比差远了。

其实五代最该被记住的是王彦章,他不光能打,还有骨气,可惜生不逢时。而李存孝就像现在的流量明星,靠炒作和人设走红,实力根本撑不起名气。你觉得李存孝和王彦章谁更厉害?来评论区说说你的看法!#历史人物#

热点资讯

推荐资讯

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