意昂体育

印度智库要求紧急放宽中企投资限制,没钱了就想玩“杀猪盘”?

发布日期:2025-08-01 19:40 点击次数:71 你的位置:意昂体育 > 意昂体育介绍 >

这印度,最近又在演哪一出戏?曾几何时,他们对着中国投资是“防火防盗防小偷”,那股子强硬劲儿,真够大的。可眼下,自家的顶级智库“国家转型委员会”却突然开口了。他们提议,中国企业在印度投资,只要持股不超过24%,就能免除那套繁琐的安全审查。

这政策口子,开得着实让人有点摸不着头脑。它与印度持续数年的对华经济强硬姿态,形成了巨大反差。是囊中羞涩的无奈之举,还是想再来一出“引君入瓮”的把戏?毕竟,过去这几年,“印度制造”的口号喊得震天响,结果呢?外汇储备告急,外国直接投资(FDI)更是跌到了谷底。

钱袋子真瘪了?

印度这次“松绑”,首要驱动力,恐怕就是经济上的扛不住了。最新数据显示,上一财年印度的净外国直接投资额,直接从2021年439亿美元的峰值,暴跌到了惊人的3.53亿美元。这跌幅,简直是断崖式的,印度经济就像被抽干了血。

这种“失血”的状况,并非孤例。过去那些年,韩国浦项制铁、日本软银、阿联酋和挪威电信等巨头,都曾在印度遭遇投资流产或巨额损失。这让国际投资者对印度营商环境的信心,跌到了冰点。

对中国企业的打压,更是让印度自食其果。比如,针对小米、vivo等公司的调查,直接导致了数十亿美元的资金被冻结或扣押。更有甚者,比亚迪计划在印度投资10亿美元的电动车项目,原本可以创造大量就业,最终也被印度当局搁置。

这对比亚迪的“拒之门外”,让不少潜在投资者望而却步。当越南、墨西哥等竞争对手都在积极承接全球产业链转移时,印度却因政策的不确定性,错失了宝贵的机会。想想看,印度的“印度制造”手机,85%的零部件依赖进口。

而在这85%的进口零部件中,有高达80%竟然来自中国。这使得所谓的“印度制造”工厂,在很大程度上,只是把中国组件拿来组装。强行“脱钩”,无异于自断经脉。印度想要在2026年打造3000亿美元电子产业的雄心,恐怕也成了空中楼阁。

不仅如此,印度还有高达1.5万亿美元的基础设施建设资金缺口。没有充足的外来投资,这些宏伟的蓝图,也只能停留在纸面上。在当前全球竞争加剧的背景下,印度这种“损人不利己”的做法,确实到了需要调整的时候。

自家内部先打起来了

这次政策转向,不光是经济压力逼的,更像是印度内部多方力量博弈的结果。这背后,是“政治口号”和“老百姓饭碗”之间的尖锐矛盾。中央政府常年高举“民族主义”大旗,对华强硬似乎成了“政治正确”。但地方政府,可不这么看。

就拿泰米尔纳德邦来说,他们之前可是积极争取比亚迪电动车项目的。那项目能带来上万个就业机会,是实打实的民生改善。结果项目黄了,地方官员失望透顶,甚至有人直接抱怨:“国家安全,不能当饭吃。”

这话,直接点出了地方对中央严苛政策的不不满。地方邦政府更关心就业、税收和基础设施建设,这些都离不开外部资金和技术。中央的宏观战略,有时候在地方看来,就是和实际发展对着干。

印度政府内部,也存在着明显的分歧。这次“松绑”提议的推动者,是务实求发展的“国家转型委员会”。他们清楚,若要推动“印度制造”转型升级,资金和技术绕不开中国这个大块头。而内政部和外交部这些对华“鹰派”,则扮演着政策阻碍的角色。

这些安全部门,往往以“国家安全”为名,对放宽投资限制持保守态度。他们甚至可能对这份新提议,持反对意见。所以,“国家转型委员会”选择通过“智库提议”这种方式,其实是一种精明的策略。

这既能向外界释放政策调整的信号,又能避免直接触碰强硬派的逆鳞。这种迂回战术,旨在促使掌握最终决策权的莫迪总理,在民族主义的政治立场与国家经济发展的现实之间,做出艰难但务实的选择。

别把人家当傻子

印度的政策转向,还得放到更广阔的国际视野里看。它在某种程度上,也反映了“全球南方”国家,面对大国博弈时,日益觉醒的战略自主意识。你还记得美国总统特朗普政府时期,曾积极拉拢印度,想让它加入“抗中供应链同盟”吧。

那意思是,要把印度打造成遏制中国产业链的关键棋子。但印度对这种“选边站队”的策略,始终保持着警惕。印度国家转型委员会的报告里就明确说了,要“利用中国OEM(原始设备制造商)的优势”。

这和美国鼓吹的“脱钩断链”,完全是两码事。印度显然清楚,如果真的全面与中国经济脱钩,那代价他们根本承受不起。他们从欧洲车企因为美国对华关税而受损的案例中,也看到了盲目站队可能带来的负面影响。

印度外长苏杰生近期完成了五年来的首次访华,他在公开场合强调“避免限制性贸易措施”。这番表态,无疑是在外交层面,传递出缓和对华关系的积极信号。这背后,正是印度在寻求更大战略自主的努力。

它希望在中美之间找到一个平衡点,维护自身的经济主权和发展利益,而不是盲目地成为任何一方的附庸。这种立场,和巴西总统卢拉等“全球南方”国家领导人的观点,其实是异曲同工的。

大家都在呼吁建立更公平的国际秩序,强调发展中国家不应该被迫在大国竞争中选边站队。而是应该专注于自身经济的增长和人民福祉的提升。印度的这种“棋子自觉”,也是对自身发展模式的再评估。它需要中国的资金、技术和庞大的市场,来支撑其庞大的发展雄心。

结语:印度求变

所以你看,这次印度提议的24%持股门槛,其实就是他们想在“国家安全”和“经济发展”之间,小心翼翼地找一个平衡点。这更像是一扇半开的门缝,而不是真正敞开怀抱。

印度若想真正吸引并留住外资,需要的远不止这种充满算计的“开门缝”。他们得从根本上重塑自己的营商环境,比如归还被扣押的中国企业资金,取消那些歧视性的审查,真正建立起一套可信赖的法律保障和契约精神。

否则,这场由经济阵痛和内部博弈催生的政策转向,最终可能也只是一次机会主义的摇摆。对印度来说,真正考验他们领导人智慧的,是如何在全球产业链的舞台上,让“龙象共舞”从一句外交辞令,变成驱动28亿人发展的现实路径。

热点资讯

推荐资讯

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