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国的集装箱吞吐量跌得有点“狠”,这到底是哪儿踩了油门往下冲?最近公布的数据让人不禁感慨,关税政策、季节性疲软和消费降级这个“三座大山”一起压过来,美国港口的冷清景象恐怕短期内是好不了。
看数据,9月份美国的集装箱进口量同比下降了8.4%,这可不是小打小闹,都怼到近年来最大的月度跌幅了。更扎心的是,来自美国10大港口的数据显示,9月的进口集装箱吞吐量直接比去年跌了6.6%。跌得这么猛,说到底消费市场是真的“凉凉”了。
先说说这背后的导火索——关税政策。特朗普的全球关税政策从宣布到实施,时间窗口短得让贸易商手忙脚乱,更别说估价和物流协调了,真是“哪儿哪儿都得听关税的”。零售商为了赶在“对等关税”生效之前提前囤货,倒是让今年早期的数据还显得挺热闹。但看着时间节点一过,这种“提前囤货”的后劲直接没了。从今年开始,美国的消费能力就在逐渐减退,零售商说“做生意怎么感觉一天比一天难还能更难?”,中小商家好不容易攒个库存,交关税那是直接把财务压力拉满。
不仅如此,关税也逼得一些的制造商选择另谋出路。全球的供应链正在悄悄地“排位赛”。别的制造基地虽然成本差不多,但能省下关税成了一大“场外加分”,国内企业哪舍得错过这种好戏?这才有了全球集装箱出口创下历史新高,而与之成对比的是,美国集装箱吞吐量却持续暴跌。
来举个例子,像奥克兰港,9月的进口空箱同比下降了12.8%,这都说明货来得真是越来越少。更尴尬的是,美国零售商联合会预计明年关税还会增长,而进口货运量会下降,甚至到2025年还可能会比2024年减少近15%。麦考恩的预测更是有点扎心,他判断到2026年完全不会出现回暖的迹象,货运量还会继续走下坡路。
而更复杂的是,这“低迷套餐”里,还有美国国内经济的消费转变、通胀压力等等。美国的物价和借贷成本双双让普通消费者的荷包“越来越瘪”。高物价直接抑制了消费欲望,这拖累的是零售业,再辐射到运输行业,如今亚洲的集装箱货运需求也叫苦连连。在美国,消费降级的现象已经从“买不起房”和“少点外卖”过渡到了“干脆少买家居用品的地步”,结果是那些靠美国市场吃饭的小商家也就越发举步维艰。
我们还能稍微感慨一下,这些年的全球供应链可真是变了一场“大棋局”。与非洲、中东、印度、欧洲这些地方的贸易相比,美国进口需求反倒成了一块“冷板”。和前几年美国市场的强势消费能力相比,如今的伙伴们也得思考,这钱还能不能赚了?麦考恩所说的“重新定义出口”,便是未来可能全球贸易生态里的新想象。
但话说回来,美国的关税政策终归过紧了。以至于贸易商的反应时间根本不像印钞机一样能随时启动。而消费者呢?从目前的数据来看,每户还得损失2400美元的收入。这个245个标准集装箱的跌幅,其实藏着一个现实大问题:关税这么玩会不会直接掏空市场信心?换句话说,若接下来美国继续在“低迷模式”和“消费萎缩”间打转儿,有谁能解决这个恶性循环呢?
毕竟,连亚马逊的货柜都愁着找港口,这还只是个开头。你会不会觉得,对一个世界贸易“大玩家”来说,连进口货量都在掉屁股,那么出口供应链是不是也随时会跟着翻车了呢?唉,如果是这样,美国的经济下行可就真是个长跑马拉松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