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10月31号一早,做中美航运生意的老板们,手机就没停过。
上海到美国西海岸的集装箱运价,一夜之间跟坐了滑梯似的,直直地往下掉,一周内暴跌了26.5%。
消息灵通的人都知道,这不是市场失灵,而是几家航运巨头有了大动作。马士基、赫伯罗特这些公司,之前因为各种制裁和高额费用搞的停航政策,说停就停了。
一艘艘闲置的大船重新被派往太平洋航线,满负荷运转。光是6月到7月,亚洲到美西航线就多出来差不多40万个标准箱的运力,比去年同期高了快两成。
这股突如其来的“运力回补”潮,让整个航运市场都乱了阵脚。
这一切的源头,要追溯到一天前,在韩国釜山那个军民两用的金海机场。中美两国元首在那儿进行了一场会晤。
会晤刚结束,远在吉隆坡的经贸磋商团队就放出了消息。从11月1号开始,中美之间搞了很久的贸易战,按下了暂停键。
具体来说,有三件大事。
第一,双方都同意,互相加征的那24%的关税,暂停一年。不过,各自都还保留了10%的基础关税,算是留了个后手。美国那边还额外取消了针对中国商品的一个10%的“芬太尼关税”。
第二,出口管制也缓一缓,同样是一年。美国暂停实施那个穿透性达到50%的技术规则,中国这边呢,也暂停了10月9号刚公布的稀土技术和成分的管制。
第三,海上的制裁也互相撤回。双方都不再对彼此的船只收那些额外的费用了,这笔钱一年下来,据说有32亿美元。
消息一公布,最先感受到变化的,就是那些天天跟订单和关税打交道的生意人。
政策出来不到48小时,美国企业给中国下的采购订单,一下子就多了37%。特别是机电、纺织、家具这些出口的大头,订单更是噌噌往上涨。
广东东莞有家做家具出口的企业,老板算了笔账。之前,他们卖到美国的货,里里外外加起来要交34%的税,利润被压得不到5%。现在,一笔200万美元的沙发订单,光税钱就能省下来48万美元。老板说,这笔钱正好拿去搞环保材料的研发。
有专家估算,光是关税暂停这一项,一年就能给中美两边的企业省下超过200亿美元的成本。
不过,这口气松下来,不代表就能高枕无忧了。美国那个《芯片法案》还在,所谓的“友岸外包”政策也没停,墨西哥、印度这些国家还在抢低端制造的生意。
国内的企业心里都有数,正抓紧利用这一年的时间,搞“中国+区域”的生产备份,鸡蛋不放在一个篮子里。
另一头,农业市场也起了波澜。
中国这边宣布,会扩大采购美国的大豆、玉米和猪肉。消息一出,美国农业部的数据立马就有了反应。11月头一个星期,卖给中国的大豆订单就达到了120万吨,比上个月同期翻了快两倍。
这事儿对国内来说,有利有弊。好处是,国内做饲料、做食用油的,原材料成本压力小了,通胀也能缓一缓。
坏处是,咱们自己种大豆的农民,日子就不好过了。黑龙江一个大豆种植合作社的负责人就说,他们已经开始申请国家的“大豆振兴计划”补贴,同时赶紧找加工厂合作,搞大豆蛋白提取物这类深加工产品,想法子提高点附加值,不然真顶不住进口大豆的冲击。
关税是明面上的账,看不见的博弈,其实在芯片和稀土上。
出口管制按下暂停键,给科技圈带来了一丝喘息的机会。之前闹得沸沸扬扬的荷兰安世半导体事件,技术管制的争议也跟着缓和下来,据说已经重启了和中国企业的合作谈判。
国内的AI产业算是直接的受益者。有家头部科技公司的采购负责人说,他们已经开始跟英伟达那边接触,谈H100芯片的采购。之前因为管制,AI服务器的产能一直有缺口,现在指望着能在3个月内补上30%。
当然,买归买,自家的东西也没落下。国产的昇腾芯片,产能还在拼命往上爬。企业一边买,一边也在申请“小巨人”企业的专项补贴,拿去搞工业软件的研发。
美国那边也留了一手。美国贸易代表办公室透露,暂停期内可以跟中方谈高端芯片的出口,但刚刚投产的那个Blackwell芯片,门儿都没有,还是在限制名单里。
至于稀土,这更是咱们手里的硬牌。
虽然10月9号那个针对稀土技术的管制令暂停了,但别忘了,4月份咱们还出台了一个以“履行不扩散义务”为由的管制措施,那个可没取消。
说白了,美国企业想进口中国的稀土,还是得老老实实申请许可证。战略资源的主动权,还在我们自己手里攥着。
这一年,成了中美产业调整的观察期。美国半导体行业协会说,他们的会员企业向中国出口设备的申请量,一周内就涨了42%。但大家出货都很谨慎,搞“小批量、多频次”,生怕对一个市场依赖太深,将来再有变故。
中国企业也没闲着,正积极地往东盟这些RCEP成员国跑,利用区域内的原产地规则,降低关税成本。2025年11月头两周,对东盟的机电产品出口就涨了18%。
现在再回过头看海上的事,就更清楚了。
中远集团和美国的美森航运,之前因为制裁,每个月都要损失上百万美元,船的航行计划也总被打乱。现在制裁一停,两家公司都松了一大口气。
新加坡一家叫高登国际的集团甚至发声明说,不确定性消除了,公司的现金流能稳定不少,之前停掉的碳中和航运项目,也重新开始找钱了。
不过,航运价格这么个跌法,港口也开始面临新的问题:“空船”和“闲人”。要是运价一直上不去,航运公司的利润薄了,可能又会反过来影响航线的资源配置。
有意思的是,尽管美方之前总说制裁让中国的造船订单下滑了,但数据不会说谎。有研究中心统计,2025年前8个月,按吨位算,全球的造船订单,中国船厂还是占了53%,地位压根没动摇。
这一系列的连锁反应,让国际投行都挺兴奋,高盛就把2026年中国的GDP增速预期,从4.8%提到了5.2%。
但是,在商场摸爬滚打久了的人,心里都有一杆秤。
美国商会搞了个调查,问那些在华的美国企业,结果显示,愿意在这一年暂停期里头扩大对华投资的,连四成都不到。大多数企业还是选择维持供应链的多元化,防着未来的风险。
毕竟,贸易上的这点缓和,并不能解决科技、金融这些领域里的根本矛盾。
这一年的“政策缓冲”,说白了,就是给激烈对抗的双方一个喘息和观察的机会。
大家都在用这一年的时间窗口,盘算着自己的小九九。
一年之后会怎么样?没人能打包票。只能是,走一步,看一步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