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们看到没?这17岁的姑娘,刚拿到浙大保送通知,发球线一站,直接飞出场外。真的是气得我一瞬间觉得她是不是刚“睡醒”,还没把全身的肌肉调好吗。可是你要说是“靠姐姐”,我就忍不住要笑了。人家是朱婷的妹妹,想不被“花式吐槽”都难吧?不过这场“惊魂发球”也提醒了我,天赋和家庭背景还是这社会的一张底牌。明明有底子,却还要拼命踩着线发球,才觉得自我价值被认可。她那场,就是个现实版的“拿了个浙大保送,却还得在球场上拼命证明自己”的戏码。
背景都知道了吧?这姑娘也不是菜鸟,她在全锦赛上的表现比起那些小学妹早都不弱,只是上场的那一瞬间,手一抖,发球直接挂网。场下空气一静,时间都变慢了。老板啊,谁都知道,身高刚刚过一米八,技术平平,个性还软绵绵的——你说她是不是“靠姐姐”才有今天的资源?我看未必。
这事儿倒也不能光怪她。咱们中国排球培养的套路,早就套路化了:天才幸运得到优质资源,普通选手还得拼命打基础,可家境没有背景、没有关系的,基本上就只能在角落等待机会。你得知道,她如果没有朱婷的血统,哪来的浙大保送照样不见得轮得到她?但偏偏节目一播,这“靠姐姐”的标签就第一时间被扒出来,瞬间成为街头巷尾的八卦焦点。
而另一方面,旁边那个“6岁就踩着弧线练技”的小姑娘,涂学玲,盯着比自己还高的教学大纲,1米9的臂展、强壮得有点“吓人”。她到现在还算新兵,刚刚进入女排备用阵营。省队给她安排专属私教,目标汗牛充栋,写的很直白:“下一个朱婷”,字,没错,就是那么高调。只不过这些事情,一切都还在“梦”的阶段。她可能怎么也想不到,自己还没有冲上比赛场,未来就被定义成“天才的继承者”。
这就是两种不同的命运。你可以说,是“靠关系”,但你也不能否认,光环和身高确实是最棒的敲门砖。可是这一切,只是开端。真留在场上的,还是那“把球扣飞”的瞬间。谁能最终站下来,赢得场上最高分,靠的永远不是背景——而是那一瞬间坚持到最后的把球砸死的那一下。
这待遇不是谁都能享受的。有人说,羡慕嫉妒罢了,真有“恨”的,没背景的谁不想做“天之骄子”?可没有人会告诉你,天赋、家庭、资源,都不是简单的拼拼实力就能解决的问题。你看那些奥运和世锦赛上甩飞球的,其实也有一大半是靠着身后团队和一份天赋。你再怎么努力,也未必有那“幸运挡不住”的奇迹。
有人会说,姐姐朱婷在国际排坛多厉害?没错,但你身为“天王级”姐妹后面,也藏着无数的汗水和血泪。想踏上那条路,除了天赋,还是一场你死我活的较量。你符合条件,浙大会要你?ぇ,开玩笑吧?这真就像是“假戏真做”,把每一个“努力者”的梦想,一点点钻进去。你以为,靠关系就能一直走下去?天真。
还得说一句,像涂学玲那样的小姑娘也被队伍看好,就是因为她那臂展不一般,潜力真的大。她还年轻,未来可期,但这也别让人觉得简单。省队给她铺的路,是另一套,背后付出,远比外界看到的厚重。只是这么多“天才”里面,谁能跳出来变成“真正的巨星”,还得看那一棒打破平凡的力道。
这一片训练馆,两种命运交织而成。有的天赋几乎不用努力就能爬上去,有的拼了命也只是“进门门票”。但无论怎样,留下的,永远还是那“关键一扣”。看过这一幕,真的会觉得:这事真就这么过去了?还真不见得。反正我觉得,接下来还得看谁能把“靠姐姐”和“靠自己”这两个标签,揉合成一股真正的力量。否则,也就不过是浮云一场,或者永远只是“说说而已”罢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