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晚刷到一个挺有意思的视频,是一个日本的街头采访。
主题是“日本人最讨厌日本的什么”。
视频中的这个小伙子说得挺有意思的,先来看下记者和他的这段对话。
记者:你觉得日本人不喜欢日本的地方是什么呢?小伙子:感觉那种刻板无趣的人挺多的。记者:比如说呢?小伙子:比如说……像在街上这种地方,就只是稍微玩了一下滑板,真的只是稍微玩一下就被制止,就连自行车稍微并排骑一下,也会马上被人制止……总之,管的太严了。一点意思都没能,我觉得这样很不好。记者:虽然都说日本的治安很好,但另一方面管得太严了。小伙子:完全同意。有时稍微大声点讲话,就叫警察。那你自己过来说啊。你自己跟我说我还理解,叫警察过来几个意思啊,这样太不好了。
看完一口水差点喷出来。
欸?这小伙儿说的那些“管”的人、叫警察的人,是类似朝阳区大妈那种吗?怎么东京这么高雅的地方也有朝阳区大妈这种庸俗、爱管闲事的人吗?
哈哈哈,笑死我了。
不由自主地又翻开评论区看了下,照例有捧的,也有嘲的,然后开始各种对骂的,评论区嘛,你懂的。这里摘几则对立的有代表性观点的有代表性的给大家看看。
反思派:
日本有很多没有必要的规则造成不便。容易在各方面造成压力。人似乎没有自由,是为了他人而活着的,并不是为自己而活着。这真的是很多日本人也觉得不好甚至觉得压抑的地方,但是很多中国人说这就是文明,借此和中国大妈做对比然后说国内怎么没素质。但是中国大妈绝对比日本大妈过得幸福轻松态。在早高峰电车上无意识的碰触了旁边一个女的,居然被要求道歉!无语至极。确实是,太硬太冰太严了,井井有条却没有温度又有何用。人人礼貌到要小心翼翼,有点压抑。
不以为然派
整个社会的便利是由每个人的不便组成的。每个人管好自己,就无为而治了。就怕大家都管不好自己,肆意妄为才会矛盾重重,没有规矩不成方圆。越发达文明的社会人们更要自律,遵守和维护秩序。
各位看官,你对此怎么看。
我知道你看到这儿,也急着要站队了。别急,不妨理性思考下一些问题。我觉得,这段采访反映的,它不仅是一个年轻人的牢骚,也折射出一种社会氛围:在日本,规矩和秩序是否已经从保障公共生活的手段,变成了限制个人生机的枷锁?本文试图从几个角度来探讨这个问题。
外国人常常把日本描述为“整洁”“安全”“秩序井然”。无论是地铁的排队,还是街道的干净,都成为“文明社会”的象征。然而,就像这个年轻小伙子一样,当目光转回日本人自己,他们的回答却往往出人意料,而且,这并不是个例:
•有人嫌日本“太拘谨”,人与人之间保持过度的距离;
•有人觉得日本“无趣”,规则多到令人窒息;
•也有人批评社会氛围“压抑”,几乎没有出格的空间。
如果说外国人看到的是秩序带来的便利和安全,那么日本人更能感受到规则背后的束缚。当连本国人自己都觉得“没意思”,说明这个社会所谓“规则”的反噬力可能已经影响到自由度与创造力了。
01
为什么日本越来越给人
一种“死气沉沉”的感觉
很多在日外国人都会形容:日本安全、整洁,却缺乏“生机”。这种“压抑感”背后有几个原因:
1、规则过细:
日本社会极度强调“不给别人添麻烦”,因此形成了大量隐形规定。从电车上不能打电话,到街头不能随意表演,一切行为都要符合“公共场合的安静与秩序”。
2、同调压力:
在日本,出格往往意味着被孤立。哪怕只是穿着稍显夸张,或在深夜里大声说笑,周围的目光就会成为一种无形的“社会审判”。
3、缺乏容错空间:
日本人对规则的遵守往往是“零容忍”的。一旦犯错,轻则被提醒,重则可能招来警察甚至媒体的关注。这种环境让人不敢尝试,久而久之便失去创造和活力。
02
规则与自由
真的是对立的吗
值得思考的是,规则与自由是否必然对立?
在西方社会,规则往往被理解为保护自由的底线。只要不伤害别人,个体的自由就应被尊重。
在日本,规则更像是维持秩序的铁律。只要有可能扰乱整体,就会被禁止。
同样是规则,日本走向了“约束”,而欧美更偏向“保障”。这或许就是为什么在纽约街头可以看到即兴的滑板表演,而在东京却常常遭到制止。
03
年轻人的“逃离”冲动
偶发还是普遍
关于这个问题,我们重点来看日本年轻人的心态。
近年来,“日本年轻人想逃离日本”的话题频频见诸媒体。
•有人去东南亚寻找低压力的生活;
•有人到欧美感受开放的社会氛围;
•也有人干脆留在网络世界,拒绝面对现实的压抑。
这到底是个别案例,还是普遍心态?
从数据上看,日本护照持有量极高,但长期在海外生活的日本人并不算多。绝大部分人依旧在日本国内度过一生。也就是说,真正“身体上逃离”的是少数,但“心理上渴望逃离”的却是相当普遍的。
以下这些调查数据或许可以反映日本年轻人的普遍心态。
1、年轻人觉得“自己无法改变社会”的比例相当高
据日本财团(日本財団)在2024年发布的《第62回 国や社会に対する意識(6カ国調査)》显示,「认为自己可以通过行动改变国家或社会」的年轻人只有 45.8%,不足一半。相比之下,美国、中国等国的年轻人对此项肯定回答均远高于日本。
这反映出很强的“无力感”——年轻人或许对秩序感不满,但同时又觉得个人努力难以撼动社会结构。
2、年轻人“对国家/社会感兴趣度低”,不愿参与政治决策
据日本内阁府的一项“年轻人的社会不满 vs 政治参与意愿”比较,美国20多岁的年轻人中社会不满但参与政策决策的人数只有约 9.6%,而日本同龄人中高达 28.5% 表示虽然对社会不满,却不愿意参与政治决策。日本年轻人在这方面是7国中最高。
这意味着虽有不满,但并不认为“自己参与”是解决途径,也可能因为太多规矩让他们觉得参与无效或无意义。
3、“自己满意度”/“自我肯定感”偏低
根据内阁府2018年“我国与其他国家的年轻人意识比较调查”,日本年轻人中“对自己感到满意”的人只有 约 40%,而欧美国家则通常为 80% 左右。
自我肯定感低,加上社会压抑的规则氛围,很容易形成“生活索然无味”、“活力不在”的感觉。
4、调查与讨论中的真实感受:年轻人认为社会“无趣”、“没戏”
在note 等个人平台上的讨论中,有很多学生/年轻人在写道:
•“现在的年轻人过 ‘一成不变的生活’”
•“不敢做点疯狂事,例如深夜踢球、放烟花、只是一群朋友聚在街角喝点酒”
•“稍微大声说话就被警告、一点都玩不起来”
这种调侃中透露出对被禁止太多行为的厌倦。
以上这些冷冰冰的数据,恰恰映照了‘规矩之下,人心已凉’的景象。这不仅是一种民间感受,也有现实调查和学者观点支撑。日本年轻一代不再像父辈那样将“稳定的工作”“规整的生活”视为唯一的幸福,而是更渴望活力与自我表达。这种心态与日本社会本身的规训文化,构成了尖锐的矛盾。
日本知名社会学者乃利俊・古市那吏将当代日本年轻人描述为“绝望国家中仍然幸福的年轻人”(The Happy Youth of a Desperate Country,原题《絶望の国の幸福な若者たち》),他指出:
虽然面临诸多社会问题(经济停滞、就业不稳定、人口老龄化等),但年轻人对日常小幸福的接受度较高;
同时,这种“幸福感”不等同于活力,他们很难从传统的社会轨迹(如升学→公司→家庭)中找到成就感。
04
日本社会自己有没有
意识到自己的问题
其实,在日本内部,已经有人开始反思。
•一些学者提出“过度秩序化”的弊病,认为它抑制了社会创新。
•地方政府在部分区域尝试“宽容化”政策,比如允许街头音乐、滑板场地的设立。
•文化产业中,动漫、二次元次文化,某种程度上就是年轻人对现实秩序的逃避与对自由的追求。
但整体而言,这些尝试仍然有限。因为绝大部分日本人依然将“秩序”视为社会的核心价值,一旦规则放松,他们更担心社会失序,而不是享受自由。
05
日本的未来
继续无趣还是渐渐转型
日本未来会怎样?
•维持现状的可能性很大:社会老龄化严重,老年人倾向于“安静、安全、秩序”,他们在舆论和政治中占据主导。日本社会因此可能继续保持保守、规矩森严的氛围。
•但变革的苗头已现:年轻一代对自由和活力的渴望,与国际化交流的加深,会逐渐推动社会松动。比如共享办公、街头文化节、海外打工度假,都在增加“自由空间”。
换句话说,日本社会短期内依旧“规矩至上”,但长期来看,随着世代交替,它或许会在规矩与自由之间寻找新的平衡。
结语
规矩的另一面
规矩,本应是保障社会秩序的工具。但当规矩变成无形的高墙,生活就失去了色彩。
日本的优势在于安全、有序,却也因此失去了某种“生机”。
未来日本要不要改变?答案或许不在政府手里,而在年轻一代的选择里。他们是否愿意坚持秩序,还是勇敢追求自由,将决定这个社会的走向。
最后,补充:
我超喜欢日本的便利店,我也吐槽过日本的网购、外卖。
喜欢就赞,不喜就喷,所以,不要过度解读。
到日本旅居,就是纯粹个人原因,就想换种生活方式体验,因为日本离上海比较近所以选择了日本,从头到尾都没想要在日本长呆,现在更不想。切身体会,日本真的是一个死气沉沉、让人很压抑的一个国家。
另外:
极度厌恶汉奸以及一切精神日本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