意昂体育

南京大屠杀时,10万中国军人为何要自愿放下枪,任日军宰割呢

发布日期:2025-10-10 07:18 点击次数:81 你的位置:意昂体育 > 新闻动态 >

此文前,诚邀您点击一下“关注”按钮,方便以后第一时间为您推送新的文章,您的支持是我坚持创作的动力~

日本人太可恨了!在血淋淋的事实面前,他们仍然否认在南京屠杀了30多万中国人。

有一点请读者注意,如今官方给出的南京大屠杀遇难同胞30万人这个数字,只是在审判战犯时的法律定义,而非实际的数据,因为还有很多被毁尸灭迹的同胞,真正被残杀的同胞绝对超过40万人,而5且这个总数里还包含了10万束手就擒的中国军人。

那么,这10万中国军人为何甘愿被俘?他们为什么不反抗呢?当时进攻南京的日寇也就10万多人,加上城内的数十万老百姓,人数是占绝对优势的,可他们为何在遭屠杀时不跟小鬼子血战到底呢?这究竟是什么原因呢?

今天,笔者就带大家解密当时困在南京的数十万军民面对屠杀、奸淫不抵抗的根本原因。

其实,在1937年11月淞沪战役行将结束之际,以蒋介石为首的国民政府就知道日本对南京是势在必得,但因为淞沪会战基本上把蒋介石的老底都打光了,他早就决定弃南京于不顾,迁都重庆,且给自己找了一个冠冕堂皇的理由——为持久抗战计。

当时,国民党的首府虽然在南京,但关于抗战、内政、外交等活动的中心却是武汉,蒋介石本人也是在武汉指挥抗战,南京对于他掌握绝对权力来说并没有那么重要,因此在他决定迁都重庆后,对经济、军事、政治等各方面有重要影响的相关工厂,也在第一时间被前往了内地。

不过,南京毕竟是“首都”,蒋介石也不能堂而皇之地说“我不要了”,尤其是在日寇占领上海,分五路进攻南京后,他还是要面临如何解决如何防守南京这个难题。

彼时,保卫南京,已成燃眉之急。何去何从,蒋介石举棋不定,他接连好几天召集何应钦、白崇禧、唐生智等人召开最高国防会议,商讨对策。

经过充分讨论,蒋介石最后与何应钦等将领形成一致共识:

第一,南京是首都,全世界都盯着的,坚守与否,关乎着民心,无论从哪方面考虑,都是一定要坚守的。

第二,根据当时的形势,南京肯定是守不住的。南京在冷兵器时代虽然能“虎踞龙蟠”,但在飞机大炮这些热兵器面前就手拿把掐的一盘菜,是易攻难守了,它被长江湾半环住,背水而坐,日军可以从水上攻击,也可以从陆上切断芜湖一带的后方交通线,天上更可以来,三维包围,如何能守得住呢?

第三,鉴于“一定要守而最后守不住”的定式,如何守则有两点选择,一是死守,因为国父孙中山陵墓在南京,失了南京,如何对得起总理在天之灵?一是糊弄人似的守一守,放一些枪炮,然后找准机会就跑。这一点,将在定出守城人选后再作计议。

这一天,蒋介石召来唐生智,谈到守城问题,蒋说:“关于守南京问题,要么就是我留下,要么就是你留下。”

唐生智意识到蒋介石的意思,马上说:“你怎么能够留下呢?与其是你,不如是我吧。”

蒋介石说:“也许还会有更合适的人,下次开会再说吧。”

唐生智走出来,意识到守南京是非己莫属了。毕竟蒋介石是“一把手”,全国都等着他“领导抗日”,首都南京在他手上丢了,不仅人丢大了,而且不利于抗日大局。

而且,唐生智自1930年讨蒋失败后,就成了“闲散王爷”,手中一直没有兵权,保卫南京虽然艰难,但要是成了,无疑就能“翻身农奴把歌唱”了。

再则,唐生智当时因多年未带兵打仗,不知日军的水深水浅,心想,守就守吧,且看南京会打到什么程度。

蒋介石再次召开高级幕僚会议时,守南京的人选问题就正式提出来了。

“现在,讨论由谁负责守卫南京。”蒋介石说。

会场一片沉寂,没有人说话。

唐生智沉着坚定地站起来,以坚决的口吻说:“委员长,要是没人接这个任务,孟潇(唐生智的字)愿勉为其难。我一定坚决死守,誓与南京共存亡。”

蒋介石马上说:“很好,就由孟潇负责。”

蒋介石遂以手令特派唐生智为南京卫戍司令长官,罗卓英、刘兴为副司令长官,周斓为参谋长。会议同时决定:桂永清教导总队,第七十八军宋希濂的三十六师,第十军徐源泉的四十一、四十八师,第七十一军王敬久的八十七师、第七十二军孙元良的八十八师,以及宪兵的两个团,炮兵第八团的一个营等约七万人。

唐生智就职后,立即在铁道部大楼组设司令部,并按策定计划调兵遣将:

——部署第十军在栖霞山、乌龙山一带,担负联系乌山要塞炮台、封锁长江和阻击沿沪宁路西进之敌的任务。

——部署第三十师在江山、幕府山、下关、挹江门一带,负责联系狮子山要塞和阻击来攻之敌。

——部署教导总队在紫金山、麒麟门、中山门一带,负责阻击京杭公路来犯之敌。

——部署八十七、八十八师在光华门、红庄山、通济门营房及雨花台一带。

其余部队则一概作为预备总队,担负城内的治安及防空任务。这样,大体上形成了拱卫南京的复廓战线。

后来,自苏州退下的王耀武第五十一师、冯圣法第五十八师也加入了保卫南京的序列,担负守备淳化镇、牛首山一带的任务。

从镇江退下的六十六军叶肇的二个师和八十三军邓龙光的二个师则担负句容、汤水镇一带的守备任务。

就这样,拱卫南京的外围战线也告形成。南京守军总兵力也由原来的7万人左右增至11万多人。

11月27日下午,唐生智对新闻记者发表了“誓与南京共存亡”的谈话。为了表示背水一战的决心,他要求交通部长俞飞鹏亲自到下关和浦口,撤去所有的渡轮,严禁任何部队或军人从下关渡江。

11月29日,蒋介石亲自出场,率领唐生智、罗卓英等一批高级军官视察南京复廓阵地。

12月4日,日军以主力沿京芜路,一部沿京杭路,各出现在秣陵关及句容附近,当晚两地均失守。

12月7日,日军开始向南京外围的主要阵地总攻击,国民党军队进行奋勇抵抗。这一天早晨,蒋介石离开南京飞往江西。

在南京时,蒋介石曾于12月4日晚到铁道部南京卫戍长官部大楼召集师长以上的高级将领开会,给大家鼓气说:“守南京可以牵制敌人兵力,而使其他部队得有喘息和整补的机会。”

同时,蒋介石还表示要亲率云南部队的三个师从皖南方面来解南京之围。

直到离开南京的前夕,蒋介石还与宋美龄一道到唐生智家看望,对唐说:“孟潇兄,你身体还没有恢复,有劳你守南京,我很难过。”

唐生智说:“委员长身系全国抗战大局,快上飞机吧,南京的事由我负责到底。”

蒋介石带着宋美龄上了飞机。

飞机起飞,蒋介石让飞机绕南京一周。

飞机上,蒋介石看到日军炮弹爆炸时腾起的烟雾。

飞机向西飞去。

蒋介石对宋美龄说:“原想以陶德曼调停争取一点部队休整的时间,现在不行了。”

12月8日,淳化、汤山、龙潭、紫金山等地相继失守。

12月9日拂晓,日军步兵在10余辆坦克的掩护下,攻占了光华门外的大校场和通光营房。

同时,还有一架日机飞临南京城上空,投下一个空投袋,有中国军官捡起来一看,上面写着“南京卫戍司令长官唐生智收”,并交送到了司令部。

唐生智拿起空投袋扫了一眼,上面是日本司令官松井石根给他的劝降书,称:“日本军对负隅顽抗的人将格杀勿论,但对一般无辜之良民及没有敌意的中国军队将宽大为怀,并保障其安全。特别是对于东亚文化,更将竭尽全力予以保护。然而,贵军如果继续抵抗的话,南京将无法免于战火,千年文化精髓将会毁于一旦,10年的苦心经营也将化为乌有。”并限12月10日午时答复,否则开始攻城。

唐生智一声冷笑,下令:准备与敌死战。

12月10日,日军第一一四、第六师团主力向雨花台、通济门、光华门、紫金山第三峰几处同时进攻,战斗惨烈。

进攻光华门的日军在飞机、大炮的掩护下,频频冲锋。守卫光华门的易安华二五九旅在没有炮火支援,伤员也无法撤退的情况下,顽强抵抗,连连打退日军的疯狂进攻。

当天午后,日军集中炮火猛轰光华门,城墙被炸开两处缺口,日军蜂拥而入,情况甚为严重。

卫戍司令部急令第一五六师陈颐鼎二六一旅前往通济门、光华门增援城墙防守。

易安华旅坚守正面,至夜,陈颐鼎挑选敢死队坠下城墙,将潜伏在城门洞内的少数日军及盘踞通光营房内的日军全部消灭,光华门、通济门遂得以转危为安。

这时,易安华头部负伤,但他仍和陈颐鼎在电话中互相鼓励:“打得好!我们要坚持下去,守住南京”。

雨花台受日军两个师团猛攻,失去阵地前要点数处。教导总队紫金山第三峰阵地因较为突出,守军在日军陆空强大火力攻击下伤亡甚众,撤守第二峰阵地。

同日,敌第十八师团攻占芜湖,向当涂前进,中国军队后路被断。

12月11日,日军继续猛攻雨花台、紫金山,并以一部攻占杨坊山及银孔山,第二军团因此与城内断绝联络。

城南日军一部由大胜关渡江到江心洲,向第七十四军侧背射击,该军撤向水西门,花台阵地遂陷于孤立,右翼被敌突破。

中华门城门也被日军炮火轰毁,小部日军突入,但均被歼灭。

守卫雨花台主阵地的是第八十八师朱赤二六二旅,两个团扼守离雨花台四公里的平堰,一个团固守雨花台,旅指挥部设在雨花台上。日军用飞机、大炮向雨花台阵地猛烈轰炸,工事大部被毁,朱赤率领士兵顽强抗击,不让日军前进一步。

由于所部新兵居多。缺乏充足的时间休整,连续作战,部损失严重,到12日,只剩下一个特务连的兵力,形势不容乐观。

但日军仍像潮水地扑来,朱赤便下定决心拼死一战。他命令士兵把几十箱手榴弹的盖子全部打开,用绳子把导火索串联起来,摆在阵地前,等到日军进攻至阵地前沿时,几百枚手榴弹全部爆炸。日军血肉横飞,遗尸遍地。

到了中午,日军再次发动进攻。朱赤所部弹尽粮绝,和敌人展开肉搏。最后,他和全体官兵全部壮烈殉国。雨花台阵地也随之失陷。

同日,守卫雨花台左翼阵地的高致嵩二六四旅数千官兵也壮烈殉国。

日军攻陷雨花台后,从雨花台、通济门一带包抄易安华二五九旅光华门守卫阵地。

易安华带着伤痛沉着指挥部队抗击从三面围上来的敌人。有人劝他离开阵地,他坚决地回答:“我乃堂堂中国军人,决不忍偷生而负国负民,我誓与将士们共生死,与阵地共存亡。”

当时,易安华的头部、右臂多处中弹,后腰部又中弹昏倒在阵地上,命悬一线之间。

八十七师师部组织增援易安华旅,设法营救他突围,并悬赏:“凡能救出易旅长者,赏法币二千元。”但由于内外隔绝,营救工作失败。易安华牺牲在秦淮河畔,遗体无法寻找。时年三十八岁。

名编壮士藉,不得中顾私。

捐躯赴国难,视死忽如归。

这是易安华将军生前留给自己子女的一首诗,正是自己最真实的写照。

雨花台等处失守,中华门便暴露在日军眼前。卫戍司令部命令第一五四师增援中华门作战,但孙良元率八十八师退入城内时混乱异常,云梯城门撤闭不及,为敌侵入三百余。

与第八十八师相邻的第五十一师派部队与登城日军反复争夺中华门城墙,但未能将敌驱逐。

紫金山第二峰也于激战后失守,日军第六师团主力猛攻教导总队中山门外阵地。

中山陵园、遗族学校、关王坟一带激战甚烈。

午后,阵地多处被突破,日军迫近中山门并将城墙轰塌数处,但紫金山主峰仍在中国军队手中。城外第二军团和尚桥阵地也被突破,日军向退入乌龙山要塞的第四十一、第四十八两师攻击。

当时,第八十八师师长孙元良率残部二千余人向下关方向溃逃,企图渡江,被第三十六师阻止。日军又以重炮猛轰中华城墙数处被轰塌、日军蜂拥而入,第八十八师抵挡不住,再次败退,于是,南京城防被打开了一个缺口。

12月12日傍晚,唐生智接到蒋介石电令:“如情势不能久持时可相机撤退,以图整理,而期反攻。”

随即,唐生智召集各部队长官开会,决定各部队分路突围,规定除三十六师负责掩护长官部及直属部队渡江后才继续渡江外,其余部队一律向浙赣边界和广德、宝城、芜湖等地区作正面突围。

会议结束后,唐生智便丢下十万大军,率先渡江,离开南京。他所下达的突围命令,只有第六十六、第八十三军两部遵照执行。

第六十六军第一五九和第一六〇师从紫金山北麓向南正面突围,他们在天黑之后开始行动。他们身后的南京城已在战火中燃烧,枪炮声不息。将士们离开阵地,机智地寻找日军兵力的薄弱地带往南开进。部队且战且走,不断与日军遭遇。第一六〇师参谋长司徒非带头冲杀,不幸中弹阵亡。司徒非死后,部队经马厂机场东侧、淳化镇、句容、溧阳,终于杀出一条血路,安全到达皖南宁国,完成了突围任务。

第八十三军当夜由栖霞山附近突围,也取得成功。

其他各部,均不顾命令,涌向江边,挹江门内挤满部队,争先抢过城门,互不相让,秩序顿形混乱。而丢弃的车辆、驮马使通路更为狭窄。负责把守挹江门的第三十六师一个团因阻止败兵通过,与之发生冲突,一时枪声四起。

随着败兵蜂拥而至,下关也陷入混乱之中。下关至浦口之间两艘较大的轮渡(一次可渡七八百人)已撤往汉口,仅剩数艘小火轮及200多条帆船。船少人多,秩序全无。于是人人争渡,任意鸣枪。船至中流被岸上未渡部队以枪击毁的、装载过重沉没的,状况十分悲惨。

宪兵副司令萧山令带领宪兵赶到江边时天已经黑了。江边已只有极少数船只,大量的撤退部队拥挤一地,争先抢渡,自相践踏和火拼。萧山令命令宪兵维持秩序,却无人听令。

不久,日军水陆夹攻而来。萧山令指挥未渡宪兵,利用地物,辗转冲杀,最后弹尽。萧山令及宪兵数百人殉国。

1937年12月12日晚,日军谷寿夫师团攻陷南京,人类历史上史无前例的大屠杀开始了。在这被屠杀的三四十万人中,有近10万是放下武器的中国守军,基本上都在12日至21日间,被日本小鬼子给用机枪集体射杀了。尤其是在17日晚上,日军就派了5个小鬼子,毫不费力气地将2000多名中国军人押到江边屠杀,仅有少数人侥幸生还。

因此,在南京大屠杀后,前期侥幸逃出南京的中国军人叹息道:“这些兄弟死得太窝囊了,怎么不跟小鬼子拼命呢?为什么要放下枪呢?”

是啊!为什么要放下枪不抵抗,甘愿做被日本小鬼子屠杀的“羔羊”呢?

原因很简单,“三军不可夺帅,匹夫不可夺志也!”作为国民党军队最高统帅的蒋介石在敌人还没到南京前就带着老婆跑了;作为保卫南京最高司令长官的唐生智在南京陷入绝境时也偷偷跑了,群龙无首,将士们乱作一团,士气低迷,还怎么打仗呢?

网上有很多人在评价唐生智的时候,总是会联想到明朝末代皇帝崇祯,说但凡唐生智能死守南京并殉国,那么他绝对能彪炳千秋,是中国历史上的第二个文天祥,绝对有资格埋在孙中山墓旁。

诚然,对于中国人来说,以身殉国是最高荣耀,不仅能族谱单开一页,还能青史留名,可惜,唐生智不是崇祯皇帝,也不是文天祥!

#优质图文扶持计划#

热点资讯

推荐资讯

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