意昂体育

对等关税后,中方首次增持美债,是因为特朗普“服软”了?

发布日期:2025-08-22 10:20 点击次数:169 你的位置:意昂体育 > 新闻动态 >

对等关税较量正胶着,特朗普临期延长90天休战的当口,中国转身增持了1亿美国国债。

这事猛一看,好像是中国在"服软"退让?毕竟,那边厢特朗普刚把关税大棒悬而未决地搁置下来,这边就显出增持美债的举动,难免让人联想。

可若真以为这是中国退让,特朗普占了上风,那可就大错特错了。

这1亿美元的举动,绝非低头认输的信号,恰恰相反,是在美国国债这颗持续膨胀的巨大“高压锅”旁,精准地拧松了半圈阀门,让那尖锐的泄气声显得分外刺耳——它巧妙地提醒着对手,也昭示着更深远的棋局考量。

咱们先拆解“特朗普服软”这个说法。

表面看,关税休战延期了90天,仿佛是美方主导的姿态。

但别忘了,这场关税战的起因是什么?是美方单方面对中国输美商品挥起加征关税的大棒。

如今所谓的“休战”,其本质只是暂时“不加新税”而已,对等关税的压力砝码仍在天平上,并未移除。

更值得玩味的是那份“狼狈”——协议签署被拖到几乎最后一刻的深更半夜。

若真握有绝对优势、稳坐钓鱼台,特朗普何至于如此紧赶慢赶、踩着线落笔?这动作本身,与其说是强势威吓后的大度施舍,不如更像是在对等关税持久对峙压力下,国内商家叫苦不迭,美方自身经济也隐隐作痛后的某种迫不得已。

这离“服软”的结论,中间差着十万八千里,更像是一场没有硝烟但损耗严重的较量中的短暂喘息。

中国方面洞若观火,自然不会将此误会为对方“服软”而需投桃报李的信号。

所以,重点来了——恰恰在这个微妙关口出现的“增持美债”,其意义绝非认怂,而是操作层面上一着举重若轻的妙棋。

首先得认清这个“增持”的份量。

6月的数据显示,中国持有的美债总额是7564亿美元,这个月比上个月多了1个亿。

在美债规模总量刚突破37万亿美元的宏大背景下,这1亿美金真的不算啥,连总盘子的零头都谈不上,堪称“蚊子腿”级别的操作。

然而,正是这种“不大不小”的份量,才格外值得琢磨。

要知道,自4月对等关税战役正式打响,中国可是连续几个月在稳步减持美债啊!这个背景下,突然在6月出现的“增持”,哪怕是只有1亿,也瞬间打破了市场的减仓节奏预期。

如同围棋盘上一颗看似不经意的新落子,细微动作所传递的复杂信号,远大于数额本身。

那这1亿美元从哪来的呢?是美国苦苦哀求后的慈悲施舍?显然格局太小了。

细细推敲,背后至少有两大可能性驱动。

其一,技术性波动。

六月份美债市场的确发生了变化,各期限利率出现了回调。

这直接意味着,债卷票面价格是上涨的。

TIC(美国财政部国际资本流动)报告用的是市场价值法,这意味着即使持有的美债份数没变,单单因为美债涨价了,账面上的“持有市值”也会自动增加。

这一块的“水分”就可能抵消甚至盖过可能的减持。

换句话,所谓的“增持”1亿,可能只是因为美债价格上涨带来的被动账面浮盈,而非真金白银跑去再买的主动加仓。

其二,则是战术性的主动微调。

中国管理着庞大外汇储备,追求安全性、流动性、收益性平衡是其核心逻辑。

美债,尤其是流动性极好的短期国债,在全球市场动荡时仍是“避险”工具之一。

当6月美债价格回落(对应收益率上涨),对专业储备管理者而言,适时“接点飞刀”、增持些短期高流动性资产进行结构微调(好比炒股跌了补点仓),属于非常合理的“动态优化”操作。

这1亿,可能是精算师们基于市场波动所做的技术性调整,是资产管理工具箱中的常规一件。

更深层的战略考量,藏在“增持”表象之下,是一套组合策略在悄然发力。

别忘了,就在悄悄给美债“微补”的同时,中国央行在干另一件大事——以狂飙之势,连续18个月扫货黄金。

这是黄金增持史上罕见的力度,储备早已历史性地突破了2300吨。

这还没完,人民币的国际化正稳步推进:跨境支付占比一路攀升,已达12.8%;更劲爆的是,连中东巨富沙特这样的石油大亨,也开始接数字人民币购买石油了!这一左一右,一手持黄金和人民币国际化(持刀),另一手稳住必要份额的美债(捧花),构建的是一个极其精巧的平衡术:美债这张牌我没扔掉,我甚至还偶尔让你听到一点持牌的声音(增持1亿的响动);但同时,我减持的意愿和能力一直存在,且我正加速构筑独立于美元的硬实力!这种战略给美国的感受可不是“施舍的安稳”,而是“如鲠在喉”式的巨大压力:既怕中国突然巨量抛售美债引爆“高压锅”,又更怕中国不声不响、按部就班地用黄金和人民币一点点挖走美元霸权的墙脚。

瑞士信贷就曾算过一笔经济账:中国持有如此巨额美债,每多抛售10亿美元,就可能会让美国财政每年额外多支付数亿乃至上亿的利息支出。

这无形的威慑力之精准狠辣,远比关税大棒更有持续杀伤力。

毕竟,加税的痛苦市场或许可以消化,但债务崩盘的连锁灾难,谁受得了?

不妨把“增持1亿美债”这事放回更大的火炉——美国债务泥潭中去审视。

美债规模以空前速度向37万亿冲刺,9个月时间猛增了1万亿美元!这是什么概念?甚至有个极端案例是:7月初,短短2天之内,美债规模就凭空增加了4100亿之巨!特朗普政府举债的速度已经远超其前任,“用信用卡还花呗”的比喻真是入木三分,债务雪球越滚越大越骇人。

美国政府这“借新还旧”的游戏越来越惊险刺激。

看看7月通过的所谓“大而美”法案,又为这个雪球添上了7800亿的新柴!另一边,全世界并不傻。

趋势数据显示,自从2020年以来,全球聪明的投资者正在以创纪录的速度抛售美国长期政府债和公司债。

就连美政府自己都心里没底了,甚至被逼无奈开出了“全民捐款还债”这种近乎行为艺术的通道——这本身就是巨大的危险预警:他们心里很清楚,37万亿甚至更大雪球是颗不折不扣的定时炸弹。

正是在这样火光隐现的债台前,中国的“1亿操作”才更显高明。

它不是救火,也无意煽风,更像是告诉对手:你的债,你处理;我手上的牌,我玩得有分寸。

一个被广泛关注的点是,中国所持美债中有多大比例面临到期?答案是惊人的47%。

这意味着,未来三年内,这些债务将陆续到期,中国依法依约拿回本金天经地义。

至于剩余的长期部分?中国官方的定调是“可承担风险”——翻译成直白点:你这边别搞崩了,崩了你也别赖我,我该走的正常动作都已做足,警告的窗口期早就留给你了。

这步棋给美国财政套上的,是一种时间维度上的无形枷锁。

网络上有个热梗很贴切:美国当下的状态,像极了追求表面光的年轻人——“用花呗买奢侈品摆拍”,满屏光鲜的点赞,背后却是月底手机里37万亿天价账单不断震动的绝望现实。

当中国手握逾2300吨黄金,人民币跨境支付攻下12.8%的份额时,曾经依仗航母舰队为美元霸权“强行续命”的美国模式,还能走多远?这历史轮回般的变迁,早被网友一句神评点破精髓:“当年你们用航母逼我们买美债,如今我们用美债逼你们拆航母。”这无声的战场较量,早已不局限在经济报表的加减数字上。

所以,回到最初的疑问:对等关税延期的节点上增持美债,是因特朗普服软而示好吗?答案已然清晰:绝非如此!这1亿动作,本质上是对庞大债务压力锅的一次精准“减压阀操作”,更是中国在当前全球金融格局下,平衡风险、推进大战略所走的一步精巧之棋。

它不改变对等关税的既定压力,也不动摇中国加速构建非美元体系的根本决心。

美债对中国而言,暂时还得捏在手里的确算个“烫手山芋”,但中国早就戴上了“石棉手套”——既小心翼翼地不让这颗山芋提前炸裂波及自身,也不让其灼伤己方;与此同时,另一侧新种下的那一片象征着“黄金与人民币主权信用”的“土豆苗”,正汲取养分,在更远的未来静候收获。

这盘大棋,每一步轻重缓急,都自有章法。

#优质好文激励计划#

热点资讯

推荐资讯

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