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有没有发现,最近街头巷尾似乎都弥漫着一种说不清的紧张感?有人说,这是战争的烟雾在空中弥漫,也有人觉得,世界正站在一场大变局的边缘。可我问你一个问题,为什么这场零散的战火总是绕不开红海?那片以往被看作中东“连接器”的海域,现在却宛如悬崖边的绣花针,加一不小心,就会伤上加伤。
我查了下资料,红海曾经也是繁忙的海上通道。从中国出口到非洲、欧洲的货物,几乎每周都要经过这片水域。2022年,年度通过红海的货轮量超过万艘,运载的货物总价值超过一万亿美元。这一数字能让人一眼看到它的重要性。只不过如今,这里变得越来越像战场,航运公司都在担心下一艘货船会不会成为“偶然的受害者”。去年底,有数据显示,红海地区的货轮被袭事件已比去年同期增长了四成。
最让我震惊的是去年十月那次货轮“魔法海洋”号被炸沉事件。事情的经过很简单:这是一艘来自珠海的货船,中东局势一激烈,它就陷入了那场你死我活的火海。船体被炸出大洞,载重的货物开始渗出油渍,最后沉入海底。这起事故告诉我们,红海的局势已经严重到,普通的航运都可能成为代理人战争的棋子。更荒谬的是,希腊的几艘货船也慌乱中被击中,造成三人丧命。
对于这片海域的危险程度,大家都心知肚明。国际组织都在发声,联合国甚至开会讨论制裁胡塞,却只有中国、俄罗斯和阿尔及利亚选择弃权。这让我特别纳闷。有人说,不能只用制裁来解决问题。但我自己在想,既然局面已经变成这样,单靠一句“勿战”就能扭转的吗?中国代表在会上说得挺直:不能用制裁绑架战争,也不能让区域冲突变成大国的筹码。实际情况显示,胡塞现在不光是局部的火药桶——它已经变成了一只伸到国际海域的“手”。
你想想,胡塞的弹药库比想象中还要硬核。去年七月起,双方的冲突愈演愈烈。以色列为了切断胡塞的补给线,不惜在也门的荷台达港大肆轰炸。结果,胡塞一反常态,用最新研制出来的超音速导弹反击,不但击中了以色列的军事目标,还把本古里安机场的防空警报拉响。这可不是普通的“报复”,更像是宣示——你们以为我还只会点火吗?我可以做得更远、更狠。胡塞的导弹制造能力飞快提升,据说他们自己都在直播装弹导弹照,犹如炫耀技术水平。
这个过程中,伊朗的影子一眼就能看出来。有人说胡塞背后一把推手一定是伊朗。事实也不忌讳:伊朗提供技术支持和零部件,帮胡塞打造出一批超音速导弹。每个月,火箭弹量超过五百枚,成本却低得吓人。而他们靠的,就是在荒漠中用廉价材料拼凑出一支“火箭军”。伊朗的战略目标之一就是削弱以色列和阿拉伯国家的联合作战能力。胡塞的反抗,不就是伊朗布局的一个角落吗?它们借由红海通道,塑造着角斗场。而这个角斗场,正逐渐蔓延到每一寸海域。
可如果你换个角度来看,胡塞也不全是崇拜伊朗、任人驱使的“傀儡”。他们自己在直播装导弹、秀武器,仿佛在向世界宣告自己已不再是局中棋。超音速导弹的出现,代表他们的武器工业正在飞跃。这背后,或许还藏着一种自信——我们不再等待帮手,我们有能力站起来了。
这所有的局面会怎样发展?我在看,除了武装冲突的持续,红海的航运将变得更加畸形。保险公司已经把货值的两个百分点,作为风险溢价,很多船公司不愿意走红海,选择“绕道非洲”多花三十的成本。长此以往,地区的贸易成本会变得几何级增长。更不用说,苏伊士运河的收入已经掉了十五亿美金,局面愈发难堪。
在我看来,红海的未来像是一场没有硝烟的拉锯战。大国的角逐、武装势力的升级,让这片海域逐渐成为国际政治的焦点。每一艘货轮都像一场投注,赌着该走还是不走。就算是最微小的变化,也可能牵动整个地区甚至世界的脉搏。
可我还是忍不住问自己:那些在航行中的船员,能感受到底下的暗流吗?那些在码头等待装卸的商人,能预料到下一次海难会不会来临?答案总是令人心惊。我们或许能在数据中窥见模式,但真正的危险,或许藏在那些被忽视的细节里。
也许下一次,又会发生什么?又会是谁在火光中折腰,或许有人心存侥幸,美梦终究会被现实打碎。现实是,红海不会回到从前的平静。战争不停歇,商船在摇晃,局势在一寸一寸蚕食整个地区的安全感。我们只能希望,这场没有硝烟的对抗,能不会突然变成真枪实弹的灾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