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宣帝虽然没有汉武帝那么出名,但他怎么就能把连汉武帝都没能战胜的匈奴给彻底打败了呢?
首先,我先直接告诉你结果:
汉朝打败匈奴,赢得最终胜利,靠的是汉朝好几代人的辛苦付出。
是他们一辈又一辈地把优势变成胜势,才慢慢把匈奴打败的。
没错,这里面,汉宣帝做出的明智选择也是功劳不小的。
【一、得势不得分】
汉武帝在漠北发起大战后,汉朝其实就已经迎来了匈奴王庭逃离漠北的大好形势。
雄心勃勃的汉武帝当然想要乘胜追击,一口气把匈奴给打败。
可现实狠狠地给了他一击,没多久,汉武帝就发现自己陷入了“有权没威望”的尴尬境地。
汉朝因为连续多年打大战,国家实力被大大削弱。
汉朝刚开始跟匈奴打仗时,主要靠的是骑兵,但慢慢地,就只能让步兵和骑兵一起上了,勉强做到“步骑并进”。
虽说这种打仗方法也有它的长处,但很明显,它的灵活性和攻击力大不如前了。
匈奴那边呢,吃了好多年的败仗后,也开始动脑筋想办法,琢磨出怎么对付汉朝的招数了。
从那以后,只要汉军往北打过去,匈奴人就会马上搬家走人,避免和汉军硬碰硬。
汉朝军队多次往北攻打,结果却常常碰不到一个匈奴人,弄得每次都是辛辛苦苦出兵远征,最后啥也没捞着,只好空手回来。
经过一段时间的休整,匈奴的打仗能力慢慢变强了,特别是有了一些汉朝投降过去的将军帮忙训练后,匈奴人也渐渐学会了怎么跟汉朝对抗。
在他们的带领下,匈奴很快就开始了反攻。
汉朝大军压境时,他们就赶紧逃跑,躲开汉军的厉害,等找到好时机,就集合人马,一下子打败汉军。
所以,在后来的征战里,汉朝的军队很少能占到上风。
因为国家实力消耗太大,汉武帝只好在轮台承认错误,并决定先不打匈奴了。
要想把匈奴问题从根本上解决,只能等到以后的人了。
【二、雄才大略的汉昭帝】
汉昭帝坐上皇位后,霍光就当上了帮忙治理国家的大臣。
霍光遵循汉武帝生前的方针,把大多数时间都花在了振兴经济、稳定国内事务上。
说到匈奴,他们主要是采取防守为主的打法。
这个打法真的很管用,由于汉朝和匈奴国力相差悬殊,汉军反起击来,轻松就能把来犯的敌人打败。
这种打仗的方法,有三个显著特点。
1. 战斗取得了很明显的成效
虽说防御战显得有些被动,但效果却比汉武帝老年时的远征好多了。
2.汉朝因为主要打防御战,守住了自己的地盘,所以国内的生产活动没受影响,得以慢慢恢复和发展。
这段时间里,汉朝的经济得到了长时间的恢复和提升。
3.没法从根本上解决匈奴的麻烦。
这种打仗的方法主要是守,没法给敌人来个狠的。
就算是匈奴和乌桓开打那会儿,大汉派了两万精兵去堵匈奴,结果匈奴还是轻轻松松地跑掉了。
尽管匈奴现在已经没落,内部也越来越分裂,但大汉还是一直没找到能彻底搞定这事儿的办法。
【三、汉宣帝的机遇与挑战】
汉宣帝当上皇帝的时候,汉朝留下来的东西可不少。
1. 国家实力已经重新振作起来。
因为汉昭帝的努力治理,大汉的经济得到了恢复,老百姓越来越富裕,田地也开垦得越来越多,家里的积蓄也跟着涨了起来。
说起兵力,汉宣帝那会儿能调用的骑兵,比汉武帝最厉害的时候还要多。
2. 和西边的地方搞好关系
从汉武帝那时候起,大汉朝就一直和西域地区相处得很融洽。
原本跟着匈奴的乌孙,后来不跟匈奴了,转而投向了大汉。
3.匈奴现在可比以前差远了。
因为内部老是打来打去,匈奴的势力越来越弱,而且早就有了要分裂的样子。
所以,现在大汉完全有能力给匈奴来个致命的打击。
不过这个致命的打击究竟是怎么开始的,还得好好商量商量。
要是大汉没能找到这个方法,那就只会像汉武帝那样再走一遍老路。
并且,这时候的大汉朝没有像卫青、霍去病那样出色的将领,就连李广利也比不上他们。
所以,汉宣帝的领导得当是非常关键的。
【四、不负众望的汉宣帝】
从公元前90年燕然山那一仗之后,差不多有三十年,汉朝都没有对匈奴发动大规模的攻打。
等到汉宣帝当上皇帝后,这种情况才有了改变。
汉宣帝登上皇位后的第二年,这位非常有才能的皇帝很快就察觉到了好机会的到来。
乌孙跟了大汉后,匈奴就不高兴了,并且多次攻打乌孙。
乌孙没办法,只能向汉昭帝请求帮忙,但那时候汉朝自己家里事儿一堆,没法伸手相助。
公元前72年,乌孙又一次来请求帮忙,这时汉宣帝才拿定主意,要和乌孙联手去打匈奴。
这位从民间走来的皇帝,在朝廷里没啥发言权,却铁了心要发起这么大一场进攻,这既得看得准时机,还得有超大的胆子才行。
为了不让汉武帝的错误再次发生,汉宣帝对打仗的方法做了改进。
汉宣帝的用兵方法:在正月的时候派兵出征,走的是沿海路线。
正月的时候,匈奴最不乐意搬家,而且这时候他们也是最没力气的时候。
秋天时,马儿养得壮,草也长得旺,所以匈奴这时候最为强大。
冬天一到,草原上的草和水源都干了,骑马放牧的匈奴人日子就不好过了。
汉朝可就不一样了,大汉是个农业很发达的国家,能够很好地应对四季的变化。
要是这时候匈奴还是选择“躲得远远的”,那不用汉军动手,匈奴就得付出沉重的代价。
就算匈奴挑个时机攻打汉军,汉宣帝也有信心从容应对。
因为汉军的每一支队伍都特别厉害。
这场大战里,光是直接上阵的骑兵就有十六万之多,后勤支援的人马更是多得数不清。
这样阔绰的战争场面,是当年的汉高祖刘邦连想都不敢想的。
没错,说实话,汉军在这场战斗中打得确实不咋样。
想要一举消灭匈奴主力的打算最终没能实现,除了赵充国和范明友的两路人马外,其他三路人马都没能按计划到达指定位置就撤回来了。
汉军打得还不如乌孙好,乌孙把匈奴的右谷蠡王部落打得惨败,杀了快四万匈奴士兵,还抓了七十多万头牲畜,啥种类的都有。
打完仗以后,汉宣帝火冒三丈,把两位带兵的大将抓了起来,硬要他们自己了断。
虽然没能成功消灭匈奴,但没想到歪打正着,匈奴的经济受到了沉重打击。
由于没做好充分准备,匈奴在搬家时丢了八十多万头牲畜给汉朝。
匈奴人在迁移过程中,死了好多人和牲畜,数量多得数不清。
可即便这样,还没受到最大的伤害呢。
【五、十面埋伏,全面打击】
由于吃了大亏,匈奴再也没法对周边的民族显示威风了。
汉宣帝抓住时机,拉上乌孙、乌桓和丁零这些伙伴,继续对匈奴发起攻打。
这些部落抓住机会,趁着匈奴虚弱,就对他们发起了猛烈的攻击,杀掉了好几万匈奴战士,还抢走了大量的马和牲口。
那些一直跟着匈奴的部落也散了伙,纷纷决定离开匈奴,走得远远的。
全都散了架,那些盗贼头子也管不住自己了——《史记》
漠北地方环境条件很差,匈奴人过去都是“跟着水草搬家”,现在他们的活动地盘变小了,抵抗天灾人祸的本事也就大大降低了。
大饥荒一来,匈奴往日的辉煌就彻底没了。
《史记》里写道:“百姓死了大约十分之三,牲畜死了大约十分之五。”
随后,大汉瞅准时机,派出了三千士兵进行了一次小规模突袭,把匈奴的骄傲打击得荡然无存。
虽说伤势不重,但让人觉得非常没面子。
这位昔日的草原霸主,现在却落魄到连三千人都抵挡不住,真是让人不忍目睹。
本来就打算分裂的匈奴,最终真的开始土崩瓦解了。
汉武帝消灭匈奴的计划,也悄悄地开始被提上了行事表。
【六、攻心为上】
匈奴内部闹起纷争后,五个单于各不相让,打来打去,草原上乱成了一锅粥。
汉宣帝在旁边默默观察,同时对这些人实施政治上的打压。
当单于那边闹内讧的时候,汉宣帝却没有抓住这个机会去偷袭他们。
没错,那时候的汉朝完全有实力发起一场大仗。
就是说“情况紧急时大家会互相帮助,放松警惕时就会产生争斗之心”,汉宣帝这一手,确实阻止了匈奴各部重新联手,给汉朝进一步拆分匈奴打下了基础。
当然,汉宣帝也不是光坐着不动,他瞅准时机,跟呼韩邪单于的关系处得更铁了。
那时候,因为五个单于互相打仗,有的单于没办法只好投降,还有的甚至选择了自我了断。
等郅之单于把呼韩邪单于打败后,他就占了王廷和漠北的好多地方。
这种局面终于有了新变化。
呼韩邪单于为了保住自己,只能跟大汉商量投降的事情。
不过,当呼韩邪单于想要归顺汉朝时,大部分汉朝官员都强烈地表示了不同意。
所以呼韩邪单于对此也心存疑虑,幸好汉宣帝有远见卓识,瞅准时机,最终结束了这场战乱。
汉宣帝对呼韩邪单于非常客气,不光让他的地位超过了诸侯王,还认定他是匈奴的老大,并且亲手给了他一枚“匈奴单于的印章”。
当然,这也从法律上说明了汉宣帝和呼韩邪单于之间是君主和臣子的关系。
后来,汉宣帝全力帮助呼韩邪单于回到北方,给了他很多支援。
大汉不仅多次送去大米帮匈奴解决困难,还派兵一路护送呼韩邪单于返回故乡(其实也有监视的打算)。
呼韩邪单于在汉宣帝的支援下,成功摆平了漠北的局势,然后提出想回匈奴王廷管理国家事务。
这样我们就能摆脱大汉的监视啦。
对于这事儿,汉宣帝想了好久,最后还是点头答应了。
说到底,靠扶持一个听话的人来得到的和平不是长久办法,只有让对方真心认输,战争才能真正停止。
【结语:犯我强汉者,虽远必诛】
公元前48年,汉宣帝驾崩,那时候匈奴差不多都被打垮了。
当然,要等到事情真正结束,还得看汉元帝那句“再远也要追杀到底”之后才行。
当呼韩邪单于投靠汉朝的时候,郅支单于也没歇着,他同样派了使者去想办法阻拦。
虽然汉宣帝对郅支单于挺友好的,但郅支单于和呼韩邪单于就是不一样。
他想把匈奴统一起来,所以大汉想做他的主人,那是绝对没门的事儿。
再说了,汉宣帝对自己好的时候,也没把呼韩邪单于晾在一边,这让他心里很是不爽。
知道自己没法同时跟呼韩邪单于和汉朝对着干后,郅支单于最后选择往西边跑,到了西域那边。
郅支单于真是五大单于里的顶尖高手,他没多久就把西域那些国家都给收服了,硬是让大宛这些国家给他进贡。
随后,郅之单于抓住时机,没过多久就成了西域的老大。
当郅支单于势力正盛、嚣张一时的时候,大汉的西域副都护陈汤心里清楚,这家伙一旦壮大,肯定会给汉朝惹麻烦。于是,他就联手乌孙等几个国家,一起对抗郅支单于。
陈汤也是个了不起的人物,他聪明地察觉到:郅支单于虽然在西域称王称霸,但他们毕竟是“外来的和尚”,没有坚固的城堡和足够的武器保护自己,因此一旦被大家联手攻打,肯定会无路可跑。
行动要快,陈汤明白这个道理后,马上带兵赶到了郅支城。
凭借着大汉以前树立的威望,原本负责安置郅支单于的贵族选择归顺大汉。
有了他们的协助,汉军很快就实现了远程快速攻击。
打败郅支军队后,陈汤继续猛攻,把他们围了个水泄不通。
郅支单于原本打算扔下城池开溜,可到头来才发现,自己早已没地方可跑了。
这时候,乌孙派来了援军,郅支单于没办法,只好最后决定拼死守住。
经过陈汤的一番奋斗,郅支单于最终被打败,消失得无影无踪。
呼韩邪单于听到这事儿后,也吓了一跳,他心里清楚,自己哪方面都赶不上郅支单于。
【结语】
打了一百五十多年的仗后,大汉终于把匈奴彻底打败了,赢得了非常耀眼的胜利。
当然,大汉好几代人的辛勤付出,才有了今天这么棒的成绩。
但我们也不能忽视汉宣帝在财富积累和对外交往上所做的努力。
多亏了汉宣帝的付出,大汉才改变了打法,把有利形势变成了胜局,赢得了最后的胜利。
那时候,汉宣帝刚当上皇帝没多久,位子还没坐热,但他很快就瞅准机会,对匈奴发起了攻击。
汉宣帝在打仗方面,胆子特别大,比以前的皇帝都厉害。他组织了超大规模的军队,在正月就出发去打仗,把匈奴的诡计全给识破了,让汉军打了大胜仗,还搞得匈奴经济崩溃了。
外交方面,汉宣帝拉拢各个国家,打破了匈奴的霸权,让匈奴的各个部落不再团结一致。
最终,匈奴分裂后,汉宣帝采取了分化策略,与呼韩邪单于结盟,巧妙地改善了汉朝与匈奴的关系,停止了连绵的战争。
参考的书籍有:《二十四史》、《史记》、《汉书》、《后汉书》、《战国策》、《左传》、《春秋》以及《吕氏春秋》等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