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14日,《华盛顿邮报》爆料,特朗普正考虑将射程达1500公里的“战斧”巡航导弹纳入对乌军援清单,一旦成真,莫斯科与圣彼得堡这两座俄罗斯的核心城市,将首次被置于实战打击范围之内,俄乌冲突原本就岌岌可危的“红线”,恐怕会被彻底践踏。
特朗普这一系列突然变得强硬的举动,背后有着多重动机层层交织,相互影响。
首先是个人情绪因素。特朗普多次宣称自己与普京就停火协议进行过沟通,感觉有四次都要达成协议了,但现实却是俄军空袭不断,单日超700次袭击,这让特朗普觉得自己被普京“戏耍”。在内阁会议上,他毫不掩饰对普京的不满,甚至质问泽连斯基为何还不攻打莫斯科,而泽连斯基那句“只要提供武器,我们就能做到”,恰好给了特朗普一个宣泄口和施压的理由。
其次是战略实验的考量。6月美军使用B - 2轰炸机和“战斧”导弹打击伊朗目标,取得了一定效果,这让特朗普看到了“以升级换降级”策略的可能性。他妄图复制这一模式,通过威胁打击俄罗斯核心城市,迫使普京回到谈判桌,白宫内部将此策略称为“升级以达降级”。
最后是经济利益。在特朗普眼中,军援就是一门“生意”。他打算挪用被冻结的3000亿美元俄罗斯资产,还想让欧洲盟友支付武器采购费用。如此一来,一方面可以用俄罗斯的钱推动美国军工复合体生产,另一方面让欧洲出资购买美国武器转交乌克兰,形成“资金—武器—利润”的闭环。北约秘书长吕特证实,德、法等七国已同意加入该计划,这无疑让特朗普更有底气推行这一计划。
一旦“战斧”导弹进入乌克兰战场,现有的冲突攻守逻辑将被彻底颠覆。这种导弹发射方式多样,可从地面、舰艇或潜艇发射,还能穿透防空系统,精准打击指挥中心、交通枢纽等深层目标。此前乌克兰使用的ATACMS导弹射程仅300公里,而“战斧”的1500公里射程足以覆盖俄罗斯西部全境,直接打破俄方“后方安全区”的战略缓冲,俄罗斯本土的战略纵深优势被大大削弱。
但这个决策充满了矛盾和风险。五角大楼从军事角度出发,支持提供远程武器,因为俄军已将战机、补给基地后撤至乌克兰现有火力范围之外,只有“战斧”能迫使俄军重新部署。然而,克里姆林宫的警告不容忽视,攻击莫斯科将是“二战以来外国武器首次触及俄核心城市”,这极有可能触发俄罗斯的核威慑条款,将冲突推向不可控的深渊。
特朗普的“50天最后通牒”看似强硬,实则是在转嫁风险。他要求俄乌在50天内达成和平协议,否则就实施关税制裁。但这种高压策略面临着诸多困境。
俄罗斯方面,国家杜马国防委员会主席卡尔塔波洛夫称远程武器不会改变特别军事行动的走势,俄军已调整部署应对潜在威胁,克宫发言人佩斯科夫也以“平静态度”回应,暗示俄方看穿了特朗普解决乌克兰问题的艰难处境,有信心应对美国的施压。
这场美俄之间的博弈,最危险的并非“战斧”导弹本身,而是战略意图的模糊性。特朗普声称只想结束战争,却拒绝回答若普京进一步升级,美国愿意走多远。俄方则认为美国对乌输送进攻性武器已等同于和俄罗斯开战。当“战斧”导弹的威胁与50天倒计时叠加,一个致命问题摆在眼前:如果普京拒绝屈服,特朗普是会按下暂停键,还是会像在伊朗事件中一样再次按下发射键?恐怕连白宫自己都没有确定的答案。
历史的教训历历在目,1999年科索沃战争中,美国误炸中国大使馆的“战斧”导弹,正是从本土仓库调拨的过期型号,精密武器背后是情报失误与战略傲慢的致命结合。如今特朗普试图用同一款导弹撬动俄乌僵局,世界必须保持警惕。在这场大国博弈的赌局中,一旦开场,没有谁能笃定自己是赢家,而赌注却是无数人的生命与世界的和平稳定,任何决策都可能引发难以预料的后果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