还记得那个在东京奥运会上,凭一己之力让“水花”这个词近乎消失的跳水女孩吗?
如果今天,她站在你面前,眼神里带着一丝无奈,亲口告诉你:“我现在跳得很差,真的比不过以前的自己了”,你的第一反应会是什么?
是难以置信,还是瞬间涌上心头的心疼?
这句听起来像是自我放弃的话,偏偏就出自我们那个“天才少女”全红婵的口中。
在央视的镜头前,她坦诚得像个邻家妹妹,完全没有奥运冠军的架子。
紧接着,她又补了一句:“但是我也很快乐。” 这两句话放在一起,简直矛盾到了极点。
一边是承认自己的“退步”,一边又说自己“很快乐”,这葫芦里到底卖的什么药?
其实,这背后藏着的,是一场长达三年的,与自己身体的“战争”。
这场战争的导火索,是每个青春期女孩都会经历的身体发育。
但对全红婵来说,这几乎是毁灭性的。
身高蹿升了7厘米,体重也跟着涨了7公斤。
这数字听起来不大,可对于一个需要将身体控制精确到毫秒的跳水运动员而言,无异于一场地震。
身体不再是那个轻盈、听话的“伙伴”,反而成了一个有点陌生甚至笨拙的“累赘”。
最要命的,是那个曾经让她一战封神的杀手锏——代号207C的动作。
以前,这个动作对她来说就像呼吸一样自然,是她信心的来源。
可现在,它却成了她午夜梦回时的噩梦。
她自己都说,翻腾下来的时候,感觉身体特别沉,脑子里想着要伸直手臂,但身体却慢了半拍,还没等反应过来,“噗”的一声就砸进了水里。
那种曾经轻松拿捏的感觉,再也找不回来了。
比赛时,她站在十米高台上,往下看的时候甚至会感到害怕,因为她完全没把握这个动作会跳成什么样,得分可能天差地别,相差20多分都是常有的事。
曾经的“水花消失术”,就这样在她最需要的时候,失灵了。
外界的观众只看到她比赛时水花大了,分数低了,却不知道她在训练馆里为此流了多少眼泪。
每天七八个小时泡在水里,成千上万次地重复同一个动作,只是为了找回那么一点点曾经的感觉。
教练一说她,她就忍不住想哭,那种无力感和委屈,只有她自己知道。
早上闹钟一响,她累得根本不想睁眼,脑子里闪过无数次“要不就算了吧”的念头。
更让她煎熬的是,就在她和自己的身体苦苦搏斗时,她身边站着一个“参照物”——她的队友,也是她双人跳台的搭档,陈芋汐。
在这三年里,陈芋汐的状态稳定得可怕,几乎包揽了各大赛事女子单人十米台的金牌,其中好几次,都是战胜了全红婵。
你可以想象一下那种场景吗?
每天一起训练,一起生活,最了解你痛苦的人,却在赛场上一次又一次地击败你。
这简直就是一部现实版的“虐心剧”。
这种来自最亲密战友的压力,比任何外界的批评都来得更直接、更刺痛。
它像一面镜子,清清楚楚地照出全红痰当时的不堪和挣扎。
但奇妙的是,也正是这种“亦敌亦友”的关系,成了逼着她前进的动力。
陈芋汐的优秀,让她没有丝毫喘息和懈怠的余地,必须咬着牙,去追赶,去突破。
“奥运冠军”、“天才少女”,这些曾经让她无比荣耀的标签,在那段时间里,变成了一座座压在她心上的大山。
她变得特别在意外界的看法,害怕自己做不好,会让所有人失望。
这份荣誉,不再是翅膀,而是沉重的枷锁,让她每次想要超越自己的时候,都感觉更加艰难。
根据运动心理学的研究,像全红婵这样“少年成名”的运动员,在青春期面临的心理挑战远超常人。
他们不仅要应对身体变化带来的技术难题,更要处理因外界过高期望而产生的“身份认同危机”。
也就是说,他们会迷茫:“我到底是谁?是那个无所不能的‘天才’,还是这个连基本动作都做不好的‘失败者’?”这种自我怀疑,足以摧毁一个人的意志。
好在,全红婵骨子里有股不服输的劲儿。
她开始重新审视“天才”这个词。
她曾在采访里说过,哪有什么天才,跳好了,把训练的苦都吃下来了,那一刻才叫天才。
她觉得,队里每一个刻苦训练的队友,都可以被称为天才。
这句话,标志着她心态上一次质的飞跃。
她不再纠结于那个虚无缥缈的“天才”光环,而是把目光拉回到现实,聚焦于每一次起跳,每一次入水,把所有的希望,都寄托在自己的汗水上。
她开始从一个被天赋推着走的“天选之女”,变成了一个脚踏实地,用努力为自己铺路的“人间凡人”。
这场漫长的自我战争,终于在巴黎奥运会的赛场上迎来了结局。
当她完成最后一跳,成功卫冕女子10米台冠军的那一刻,她没有像人们想象中那样激动地庆祝,而是第一时间冲向了教练陈若琳,两个人抱头痛哭。
那一刻,所有的委屈、不甘、自我怀疑,都随着眼泪倾泻而出。
她说:“想到自己这三年经历了挺多,有点绷不住了。”
而接下来的一幕,更让人动容。
她擦干眼泪,转身跑向了刚刚获得银牌的队友陈芋汐,紧紧地拥抱了她。
全红婵后来说,她当时首先想到的是陈芋汐会不会不开心,因为自己已经拿过一次金牌了,这次又拿了。
她知道她们俩为了这一天付出了多少,训练有多苦。
这个拥抱,意义非凡。
它意味着全红婵已经彻底战胜了心魔。
她不再只盯着那块金牌,她的格局和内心,已经超越了胜负本身。
她赢回的,不仅仅是世界冠军的头衔,更是一个完整、强大、懂得体恤他人的自己。
如今,当她再说出“怎么开心怎么来吧”的时候,我们能感受到那份发自内心的松弛和坦然。
她不再急着去成为别人期待的样子,甚至觉得保留一点小孩子脾气也挺好,没什么负担。
她找到了与这个世界,也与自己和解的最佳方式。
全红婵的故事告诉我们,真正的成长,也许不是飞得更高,而是在风浪中学会如何与不完美的自己温柔相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