罗永浩一石激起千层浪。9月10日,这位自带流量的“真还传”主角在社交媒体上炮轰西贝,直指其菜品“几乎全是预制菜,还那么贵,实在是太恶心了”,并振臂高呼国家立法强制标注。此言一出,舆论瞬间沸腾,西贝被推上风口浪尖,一场关于预制菜的“罗生门”就此上演,也彻底撕开了中国餐饮业在工业化浪潮下,与消费者信任之间那道日益扩大的裂痕。
这不仅仅是罗永浩与西贝之间的口水战,更是一场关于“何为新鲜”、“何为价值”的哲学辩论。西贝创始人贾国龙迅速反击,坚称门店“100%没有预制菜”,强调“预加工不是预制菜”,并扬言起诉。随后,西贝祭出“罗永浩菜单”、开放后厨参观、承诺“不好吃不要钱”等一系列公关组合拳,试图以极致透明化来平息众怒。然而,这些举措能否真正重建信任,关键在于能否弥合官方定义与公众认知之间那道深不见底的鸿沟。
问题的核心在于,我们到底在谈论什么?2024年3月,国家六部门联合发布的《关于加强预制菜食品安全监管 促进产业高质量发展的通知》首次在国家层面给出了预制菜的官方定义:它特指“不添加防腐剂,经工业化预加工制成,配以或不配以调味料包,符合产品标签标明的贮存、运输及销售条件,加热或熟制后方可食用的预包装菜肴”。这个定义,像一把手术刀,精准地将“净菜”、“主食类食品”以及“连锁餐饮中央厨房向自有门店配送的净菜、半成品、成品菜肴”排除在外。西贝正是以此为盾,强调其羊排、牛肉等虽经中央厨房初步处理,但这些冷冻肉类仅是简单加工,并非成品,门店仍需现场调味、制作、二次切配。从法律和行业标准来看,西贝的“预加工菜品”确实不属于官方定义的“预制菜”。然而,这套严谨的法律逻辑在普罗大众面前却显得苍白无力。消费者普遍将任何非“现洗现切现炒”的菜品,甚至中央厨房配送的半成品,都统统打上“预制菜”的标签。这种认知错位,才是导致西贝客流量短期下降10%的真正元凶,也是整个餐饮业的阿喀琉斯之踵。
西贝的“透明厨房”和“罗永浩菜单”无疑是危机公关的教科书式操作,其意图在于通过“眼见为实”来满足消费者对知情权和安全感的需求。开放后厨,让消费者得以窥见烹饪的“秘密”,这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了信息不对称带来的不信任感。而“罗永浩菜单”的推出,更是将一场负面危机巧妙地转化为产品体验的挑战,以“不好吃不要钱”的豪迈承诺,将品牌置于消费者最严苛的审视之下,试图将质疑转化为好奇,甚至最终的认可。这招“以攻为守”的策略,颇有几分东方智慧中“置之死地而后生”的意味。然而,其局限性也显而易见:消费者对“预加工”深度的判断依然模糊,对“中央厨房”模式的疑虑根深蒂固,认为其与传统烹饪的“烟火气”格格不入。这种根植于社会心理和文化观念的认知壁垒,绝非短期透明化措施能够一蹴而就。
此次风波,远不止于西贝一家企业的得失,它更像一面镜子,折射出中国餐饮业在高速发展中面临的深层困境。预制菜行业标准的模糊,消费者知情权保障的缺失,以及公众对食品安全、新鲜度、营养价值的担忧,甚至对工业化食品的本能抵触,共同编织了一张巨大的信任危机之网。要真正重建信任,政府层面必须加速完善并普及预制菜国家标准,以更通俗易懂的方式清晰界定预制菜与预加工菜品的界限,并强制餐饮企业明示菜品加工方式,让消费者拥有真正的选择权。同时,餐饮企业也应主动拥抱透明化,不仅限于后厨开放,更应细化到食材来源、加工深度等信息,通过菜单标注、扫码溯源等技术手段,将“老乡鸡菜品溯源报告”的模式推广开来。
技术进步是道德的必然,但不能以牺牲消费者信任为代价。餐饮业的未来,不在于盲目追求效率和标准化,而在于如何在工业化的进程中,依然能烹制出那份“人情味”和“烟火气”。唯有真诚与透明,方能让消费者在餐桌前,吃得安心,吃得明白,吃得舒心。否则,再美味的菜肴,也终将沦为工业流水线上的冰冷产物,食之无味,弃之可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