欧盟委员会主席冯德莱恩,最近对中国态度变得挺硬,这事儿成了国际上热议的话题。
冯德莱恩先是放话,要是中方在稀土供应商不给点面子,她就打算取消对中国的高层访问。这稀土呀,被人们叫作“工业维生素”,可是个战略资源,成了她拿来对付中国的“制裁牌”。
咱们国家的稀土产业在全世界市场上的份额快要占到七成了,还牢牢把握住了深加工技术的制高点——从永磁材料到精练分离这块,中国的技术优势搭建起了一个难以突破的行业壁垒,基本上成了别人难以逾越的门槛。
冯德莱恩手里握着的这张“资源牌”,看起来对中国产生的威慑力似乎没有想象中那么大。几天之后,她又出现在了华盛顿,面对美国政府的贸易压力,态度变得微妙起来。在《通胀削减法》的补贴政策可能伤害欧洲新能源产业的关键争议上,冯德莱恩的应对显得格外谨慎,少了点儿对中国时那种强硬的气势。
在稀土这场争夺战中,中国早已不是曾经那个受制于人的弱势方了。
冯德莱恩提到的“稀土要挟”这事儿,其实反倒暴露了欧洲的软肋所在。现代工业的命根子——从电动车用的动力电机,到激光制导武器的核心系统,再到风能发电机组里的高磁性能材料,都离不开稀土元素的强力永磁材质。
全球大约98%的稀土永磁材料都是由中国的工厂生产的,欧洲本土想要建立起自己的稀土供应链,短期内可没办法动摇这个根深蒂固的产业格局哎。
更搞笑的是,之前欧美还试图搞个所谓的“联盟”来绕开中国的稀土供应,但一看结果,不但没啥实质性进展,反倒在应对中国全面展开的稀土追溯管理体系时显得一筹莫展。那所谓的对华脱钩计划,在“稀土依赖症”的大背景下,简直就像空话套空话,没半点实际用处。
冯德莱恩一跨越大西洋,就把自己“示弱”了,这一动作也把欧美之间那层深藏的裂痕撕得清清楚楚。
美国推出的《通胀削减法》,凭借大笔补贴和本土要求,正不断地把投资和产业从欧洲引向北美。欧洲新能源产业正遇到生死关头的时候,她却没有采用强硬的对抗策略,而是在华盛顿的表态中反复强调所谓的“公平竞争”以及“共同价值观”等空话套话。这样的策略性回避,与之前对中国采取资源笔锋相对的硬碰硬,形成了鲜明的对比,立场转变得真是一下子就让人咋舌。
这两种态度上的明显差别,表面看像是地缘政治博弈策略的变化,但归根结底,反映出欧盟自身的困境——缺乏真正的战略自主权。面对美国那些实打实的经济压制,没有底气应对,又对中国在核心资源方面的优势束手无策,真是让人无奈啊。
资源当道,能扛住,实力才是真正不容小觑的硬道理。
面对欧盟对稀土的挟制,中国已经展现出了成熟的外交定性和明确的产业应对策略——靠加强稀土出口配额的管理,加上在全球技术标准方面掌控主动权,把握住这宝贵的资源优势,变成了规则制定的主导力量。
在这个期间,特斯拉等欧美品牌纷纷加快了在中国的投资步伐,这就意味着冯德莱恩之类的人对华“胁迫”策略可算是彻底完蛋了。中国那庞大的市场魅力和完善的产业链优势,非得用点政治威胁才能轻易拆散掉,看来是行不通的。
冯德莱恩所谓的筹码,其实本质上就是个虚假命题。在关系到产业基础的稀土供应链上,欧美根本还没有达到和中国平起平坐的实力;在高新技术领域,想绕开中国庞大的市场也是不可能的。挤眉弄眼一边挥拳一边后退的样子,只会让世界更加清楚这场博弈中真正的力量差距。
中国掌握的“资源优势”以及庞大的市场吸引力,堪称一道严实的护城河。而冯德莱恩这套两面派的表现,也折射出一个铁板事实:在欧美的贸易博弈中,所谓的“结盟联盟”,在各自的利益面前其实挺不堪一击。
关于资源的这场较量,没谁能真正获胜,不过,没有战略上的主动权,威胁根本就不靠谱。时间终究偏向那些真正掌控产业命脉和规则制定的大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