意昂体育

欧盟强拆华为中兴设备,800亿账单引发行业深思

发布日期:2025-11-24 10:05 点击次数:101 你的位置:意昂体育 > 意昂体育介绍 >

最近跟欧洲的朋友聊天,聊到他们的“班味”,发现跟我们这边有点不一样。

我们这边的“班味”是奶茶续命、午饭吃什么、以及在格子间里假装很忙。

他们那边的“班味”,尤其是在电信行业搞技术的朋友,最近多了一丝形而上的迷茫:到底什么是“安全”?

这个问题的源头,是布鲁塞尔那边又在折腾一件事。

简单说,欧盟委员会打算把之前那个“建议”各国别用高风险供应商设备的说法,升级成一个具有法律约束力的“规定”。

矛头直指华为和中兴。

如果这事儿成了,那意味着欧洲的电信运营商们,可能要把已经装好的设备拆下来,换上新的。

这事儿听着就挺折腾的。

我第一反应不是去分析什么地缘政治、大国博弈,那些东西太宏大,离我们普通人太远。

我的习惯是算账,而且要算三本账:金钱账、情绪账,还有一本最容易被忽略的,叫“相对收益账”。

先算第一本,最直接的【金钱账】。

拆了重建,要花多少钱?

新闻里提了个数字,80亿欧元。

这个数字可能不准,但数量级大概差不离。

这笔钱谁出?

欧盟委员会会掏腰包吗?

想想也不太可能。

布鲁塞尔的官僚们最擅长的是制定规则,而不是买单。

最后这笔成本,大概率还是要摊到各国政府头上,最终通过各种方式,由电信运营商和消费者消化。

这就很有意思了。

对于德国、西班牙这些国家来说,他们本来用着性价比很高的设备,网络铺设得挺顺利。

现在突然要换,相当于刚装修好的房子,还没住热乎,就得砸掉重来。

而且换的还是更贵的。

诺基亚和爱立信的设备,好是好,但价格摆在那儿。

电信运营商不是慈善家,多出来的成本,要么是未来的5G、6G网络建设速度放慢,要么就是消费者的话费套餐“悄悄”涨价。

这就好比你家楼下开了家物美价廉的包子铺,吃了好几年了。

突然有一天,街道办说这家包子铺老板的远房亲戚成分有问题,不“安全”,勒令关停。

然后给你指定了一家米其林三星开的包子铺,味道是不错,但一个包子卖五十。

你每天的早餐预算,就这么莫名其妙地被“安全”了。

对于普通欧洲民众来说,这笔金钱账的“翻译”过来就是:未来几年,你的手机信号可能还是老样子,网速提升感知不强,但每个月的话费账单,可能会多出几欧元,用来为你“感知不到的安全”买单。

这笔交易,值博率高不高,大家心里都有杆秤。

再算第二本,更隐性的【情绪账】。

这件事对不同角色的情绪价值影响是完全不同的。

对于布鲁塞尔的“对华鹰派”来说,推动这个禁令,情绪价值是拉满的。

他们收获了“维护欧洲数字主权”的政治正确,在媒体上获得了曝光,满足了某种战略上的优越感。

这是一种“爹味”十足的满足感:我不要你觉得,我要我觉得。

我觉得不安全,你们所有人都得跟着不安全,哪怕要为此付出代价。

对于诺基亚和爱立信这两家公司以及它们的股东来说,这简直是“馅饼砸脸”。

本来在市场上靠性价比拼不过,现在突然有人用行政命令帮你清场,把最大的竞争对手给“抬”出去了。

股价应声上涨,就是市场对这种“躺赢”情绪的直接定价。

这笔情绪账,是正向的。

但对于那些一直依赖华为和中兴设备的电信运营商,比如德国电信、西班牙电信,他们的情绪账就是负的。

这是一种“被安排”的憋屈。

本来商业决策做得好好的,成本控制得不错,突然来个行政命令,全盘打乱。

他们得去跟股东解释为什么资本开支突然暴增,得跟技术团队解释为什么成熟稳定的网络要推倒重来。

这种感觉,就像你在公司辛辛苦苦做了一个项目,眼看就要上线了,老板突然说,根据集团最新精神,咱们的技术栈要全部换成另一套,之前的活儿全白干。

那种无力感和挫败感,是实实在在的。

最后算第三本,也是最核心的【相对收益账】,或者叫机会成本账。

这笔账,算的是“如果不这么干,我们能得到什么?”

欧洲花掉这几十上百亿欧元,以及未来数年更高的运营成本,得到的是一个“理论上更安全”的电信网络。

但为此失去的呢?

第一,失去了宝贵的时间。

数字经济时代,时间就是金钱,网络基础设施的建设速度,直接关系到一个国家在数字化转型中的竞争力。

当你的邻国已经用上了更便宜、更快的网络,开始普及物联网、自动驾驶的时候,你还在为“换设备”这件事扯皮、拨款、施工。

这个时间差,就是巨大的机会成本。

第二,失去了市场的多样性。

一个健康的市场,应该是有多个玩家充分竞争的。

当市场上只剩下两三家“政治正确”的供应商时,结果必然是价格上涨、创新放缓。

运营商失去了议价能力,消费者失去了选择权。

这在经济学上叫“市场失灵”,只不过这次是人为制造的。

第三,也是最关键的,是失去了一种“实事求是”的商业精神。

商业的本质是价值交换,是谁能提供更好的产品、更低的价格。

当商业决策越来越多地被非商业因素绑架,当“安全”成为一个可以无限滥用的理由时,市场的效率就会被严重破坏。

今天可以因为“安全”禁掉电信设备,明天是不是就可以因为同样的理由,禁掉电车、光伏,或者任何一个欧洲本土没有竞争优势的领域?

拉长时间轴看,这种做法,历史上不是没有先例。

清朝末年的“闭关锁国”,何尝不是出于一种对外部世界的“不安全感”?

拒绝接受先进的技术和思想,试图建立一个纯粹、可控的内部循环,结果是什么,历史已经给出了答案。

所以,回到开头那个问题,什么是“安全”?

一个昂贵的、发展迟缓的、选择单一的通信网络,真的就比一个高效的、廉价的、充分竞争的网络更“安全”吗?

为了一个形而上的、无法量化的“安全感”,去支付一笔实实在在的、高达百亿欧元的账单,并且赔上未来数年的发展机会成本。

这笔账怎么算,都感觉有点“道义有亏”。

当然,对于我们这些局外人来说,这不过是又一个观察全球化如何“开倒车”的样本。

只是觉得,当一群人试图用一个宏大叙事去掩盖一笔糟糕的经济账时,我们至少得保持内心的清醒,把账算清楚。

至于这笔天价账单最后谁来买,答案其实已经写在风中了:最终,它会像一层看不见的税,悄无声息地分摊在每个欧洲人的日常生活里。

毕竟,从来就没有什么免费的“安全”。

共勉共戒。

热点资讯

推荐资讯

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