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有个太原的老乡在后台问我,说他是狄仁杰的老乡,总在网上看那些讲狄仁杰官职的文章,可就是弄不明白同凤阁鸾台平章事到底是几品官,想让我专门讲讲唐代宰相的品级。
其实啊,这问题看着简单,里头藏着唐代官制最有意思的设计——它跟后来的朝代不一样,宰相没有固定的官阶,更像是一场流动的权力棋局,用使职当骨架,原官当血肉,在三省六部的老框架里,走出了一套没品级但能管大事的独特逻辑。
要弄明白这个,得先跳出品级的老观念。
唐代官制最让人头大的,就是官、职、散、勋、爵这五重体系混在一起用。
你想啊,就像白居易他朋友李建,历任校书郎、左拾遗、詹府司直、殿中侍御史……这些历出来的,是官,有明确品级,比如校书郎是正九品下,殿中侍御史是从七品下,吏部员外郎是从六品上,每个官都对应着具体的工资、编制和地位,是实实在在的身份标签。
但李建同时还有职,比如容州招讨判官翰林学士知制诰,这些职没品级,更像是临时任务——说白了,职就是差遣,皇帝觉得你行,就临时派你干这个,事办完了这职就没了,不像官那样有固定任期和活儿。
这种官和职分开的设计,才是唐代政治的核心。
比如李建的官是工部尚书,从二品,这是他的身份标签;但职里的知制诰,是专门负责给皇帝写诏令的核心活儿,虽没品级,却能直接插手皇权运作。
就像唐代的翰林学士,后来成了内相,虽然只是个职,却能在皇帝和外朝之间传话,甚至影响决策——这种看不见的权力,比官的品级重要多了。
而宰相,恰好就是这种使职的典型——它不是一个有固定编制的官,而是皇帝临时给的头衔,让你能参与军国大事的决策。
最早在武德年间,皇帝信任的大臣就常被授予参预朝政参议得失专典机密这类头衔,让他们在中书、门下两省之外,直接掺和政事。
比如贞观年间的魏征,他本来是秘书监(从三品),但皇帝又给他加了参议得失,这才成了宰相;杜如晦是吏部尚书(正三品),皇帝让他参议朝政,也成了宰相。
他们的官有品级,但参议得失这个职,才是让他们能当宰相的关键——就像狄仁杰后来当的同凤阁鸾台平章事,说白了也是个使职头衔,就像给了他一把钥匙,能进政事堂开会。
到了唐高宗永淳二年,这种使职头衔有了固定名儿——同中书门下平章事。
平章事就是一起商量着处理的意思,同中书门下就是说你有资格去中书省、门下省跟宰相们一起议事。
这时候,同中书门下平章事就成了最常见宰相头衔。
武则天称帝后,为了显得自己跟老李家不一样,把中书省改叫凤阁,门下省改叫鸾台,于是同中书门下平章事就成了同凤阁鸾台平章事,这就是狄仁杰当宰相时候的官名。
但很多人容易搞混,觉得狄仁杰的鸾台侍郎是正三品,所以宰相就是三品官?其实啊,可以把官和职分开看:鸾台侍郎是官,正四品下(注意,门下侍郎在唐代确实是正四品下,侍中才是正三品,可能原文说正三品是个小误差,但不重要,重点是官有品级,职没品级);而同凤阁鸾台平章事是职,是让他能当宰相的使职头衔,本身没品级。
打个比方吧:就像现在一个人,他本身是副部长(这是他的官,有品级),然后皇帝又让他兼任XX部门主任(这是他的职,没品级,但能管部门的事)。
你不能说主任是副部长级,因为主任本身没品级,只是借了副部长的身份去做事。
唐代皇帝聪明在哪儿?就是用这种使职宰相的设计,把权力牢牢抓在自己手里。
三省长官(中书令、侍中、尚书左右仆射)本来是法定宰相,但他们位高权重,容易变成权臣,比如唐初的裴寂,当尚书右仆射(从二品)时权力太大,差点跟皇帝平起平坐。
所以皇帝就开始用他官——也就是品级低的官员,给他们加同中书门下平章事,让他们进决策核心。
这样一来,宰相的原官品级就灵活了:二品、三品、四品、五品都有可能。
比如开元年间的张九龄,以中书令(正三品)为相;永贞革新时的韦执谊,原来只是翰林学士(正五品下),加了同中书门下平章事就成了宰相。
他们的原官一个三品,一个五品下,但都能在政事堂跟其他宰相一起商量事儿。
政事堂是宰相们开会的地方,军国大事必须在这儿集议,皇帝的诏书也得宰相们副署才能生效——这种集体决策的机制,让宰相权力分散,皇帝就能在不同品级的官员间找平衡。
武则天时期尤其典型,她为了巩固自己的统治,一方面削弱三省长官的权力,另一方面大量提拔低品级官员当宰相。
狄仁杰原来就是洛州司马(从六品上),后来升为地官侍郎(正四品下),再任同凤阁鸾台平章事,他的原官品级不算高,却成了国之栋梁。
这既避免了三省长官位高权重威胁皇权,又给了低品级官员机会,让权力网络像活水一样流动起来。
你想啊,整个唐朝三百多个宰相,超过一半的人原来的官儿都在三品以下,这正是统治者分权制衡的小心思。
到了中晚唐,节度使这种地方官也常被加同中书门下平章事的头衔,成了使相,虽然他们权力在地方,但宰相的头衔让他们有了更高的政治地位。
但不管怎么变,宰相没固定品级,靠原官身份当宰相的核心没变。
说到底,唐代的同凤阁鸾台平章事,就像一把钥匙——它本身没品阶,却能打开政事堂的大门,让握有原官的人进入权力中心。
狄仁杰的老乡之所以困惑,就是把使职头衔的宰相和原官的品级混在了一起。
唐代政治的精妙,正在于这种名实分离的设计:官员的身份(官)和权力(职)既有关联又有区分,最后都服务于皇权稳固。
从这个角度说,狄仁杰的同凤阁鸾台平章事,与其说是个三品官,不如说是唐代权力游戏里一枚恰到好处的使职棋子——它没固定品级,却在历史的棋盘上走出了自己的传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