意昂体育

对话李琅:探寻《重庆晚报》“破茧”与“扎根”的双重路径

发布日期:2025-08-19 13:17 点击次数:121 你的位置:意昂体育 > 意昂体育介绍 >

2024年7月23日,《重庆晚报》以一期“Hello Kitty不是猫”的主题报纸引爆网络,其相关内容在小红书上创下单帖最高1.1万点赞的热度。这并非孤例,今年以来,该报接连推出以易烊千玺、王源等顶流明星为头版的特别版面,同样引发广泛关注,让公众惊叹于这家老牌纸媒的焕新巨变。

这场“逆生长”的序幕,始于2023年。彼时,《重庆晚报》明确将“办一张年轻人喜爱的报纸”作为全新航向。自1985年创刊至今,这份拥有近四十年历史的报纸,正凭借大胆创新,以年轻、鲜活的姿态重新进入大众视野,并在新媒体浪潮中展现出蓬勃生机。

传统纸媒如何破茧新生?在众多转型者中,《重庆晚报》又如何凭借独特思路脱颖而出,确立其不可替代性?带着这些疑问,我们对话全媒体中心副主任李琅,探寻其“破茧”与“扎根”的双重路径。

走基层,跑一线:脚步丈量民生经纬,笔尖传递文字温度

自2012年加入《重庆晚报》记者团队以来,李琅始终将“肯跑”“肯写”“肯问”三个词奉为圭臬。无论是在新闻一线深入报道,还是去两会现场“见缝插针”采访人大代表,李琅都在用行动诠释着作为一名资深记者的责任与担当。

能跑一线采访,也能下基层调查。在李琅看来,“记者就是要当‘万金油’、‘百事通’。”在她的职业生涯中,进行过许多通过基层调查,发表监督报道,从而推动民生问题解决的例子。

小到电梯里不起眼的定时维修卡,大到一家幼儿园食堂明厨亮灶的硬性要求,都是在李琅和团队发布独家报道之后推动改善的。“新闻的魅力就在于,新闻报道所产生的作用不是一时的,而是一个长期累积的过程。就像民生问题的解决,是由一代代记者共同努力的结果。”李琅说道。所谓媒体人“敢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的坚贞初心与商业化浪潮中新闻理想,便在此扎根。

在一个个民生问题解决的背后,是李琅用文字传递情感,让受众通过冰冷的媒介也能感受到笔尖流淌的温度。她始终认为,一篇稿子只有打动了自己,才有可能打动受众。“相信文字的力量。”这也是晚报成立40年来,能够一直保持温情的原因,更是一代代晚报人坚持通过笔尖传递的纸媒温度。

《重庆晚报》全媒体中心副主任李琅

纸媒突围:创新与传统之间,晚报的融合转型密码

2023年1月3日,《重庆晚报》上线重庆轨道全线网,在每一个站点免费分发当日报纸。由此,晚报的受众转变为以上班族为主的年轻人。如何办好一张让“轨道族”喜爱的报纸,便成了李琅和团队需要思考的问题。

创意头版的尝试只是其中之一。李琅坦言:“以前可能不太注重报纸的美观度,头版上放的是当日重点稿件,配合上文字能够打动读者就够了。但现在不一样了,大家都追求时尚、追求热点,我们当然也要追。这就需要打破传统思维,不断琢磨和尝试,收集读者的反馈,思考一张报纸如何才能‘红’,才能走出差异化的道路,在市场上立住脚跟。”从“Hello Kitty不是猫”到纸上春晚频频出圈,正是晚报团队一步步尝试的结果。

《重庆晚报》的创意头版

除此之外,晚报还迎合受众喜好,于2022年推出了“食探”栏目,从中也能窥见新媒体与纸媒融合的转型思路。“食探”栏目的主理人是有着“多重身份”的00后女孩白泡泡,她不仅是记者,是主播,也是后期。白泡泡通过在小红书、微博、视频号等平台分享美食探店视频,不仅丰富了《重庆晚报》ip形象,更提高了它在多个平台上的用户关注度。同时,受众还能通过扫描报纸上的二维码观看探店视频,角落里不起眼的小小二维码,蕴含着融合转型变革的无限力量。

“雾都白泡泡”的账号和探店视频

在转型过程中,李琅始终秉持着“把报纸能用的都用上”的理念,将记者变成了主播,把探店视频二维码“嫁接”到报纸上,充分利用采编资源,多管齐下,真正实现了“报纸+”,最终打造出了拥有强大合力的晚报ip。

李琅认为,转型是一种成长,就像人的每个阶段一样都需要成长。在成长的阶段当中,自然会出现很多嘈杂的声音。“当时我在做‘食探’栏目的时候,听到了很多质疑的声音。但我的经验告诉我,它一定能做成的。一件事最重要的就是做不做和尝试的问题。”

“千淘万漉虽辛苦,吹尽狂沙始到金。”在经历了众多考验和挑战之后,

重庆晚报转型的风帆终将跟着时代的发展齐头并进,驶向彼岸。

承前启后,继往开来:晚报的坚守与匠心

“新闻人永远都要记住自己的初衷是什么,‘要做一个飞入百姓家的报春燕’就是晚报创刊的初衷。我们这一代的任务就是要把老晚报人的精神继承和延续下去。”李琅认为,《重庆晚报》的转型优势之一就在于,晚报团队是一个会将“报春燕”理念代代相传的团队。

如今《重庆晚报》的版面篇幅和以前相比少了一部分,在每一个保留下来的栏目背后,有的展现了受众需求的变化,有的则体现了晚报几十年如一日的坚守。

几年前,《重庆晚报》推出“慢新闻”栏目,以人物通讯为主,写老百姓自己的故事。通过这个栏目,晚报向读者传达了“让生活慢下来,让新闻慢下来,让阅读慢下来”的理念,更坚守了新媒体冲击下的传统媒体的态度。

“寻城记”是晚报“老重庆”栏目的延伸。它创造性地与轨道交通结合,以“寻找李子坝的下一站”为主题,带领读者寻找隐藏在山城中的小众景点,了解更多关于这座城市的历史。而“风潮”栏目就相对“年轻”,除了分享当下流行的拍照姿势和穿搭思路之外,还会反思出现这种时尚风潮背后的原因,例如是否反映了当下人们的一些职场焦虑等心理。总之,不论栏目如何变化,究其根本,始终离不开晚报专注于做好民生新闻的初心。

《重庆晚报》“慢新闻”“寻城记”“风潮”栏目

如今,《重庆晚报》已经走过四十年岁月。在被问到关于晚报未来的展望与畅想时,李琅说:“未来《重庆晚报》的版面和内容会顺应市场发展变得越来越好看。在新一批记者队伍加入时,如何传承好晚报精神,又如何发展创新,使其变成一种不可复制的新模式,这是我们想看到的。至于最后的结果,还要交给时间和市场去检验。”

结语

在这个媒介形态日新月异的时代,《重庆晚报》的转型之路为我们提供了一个生动的范本——它没有迷失在变革的浪潮中,精准地找到了创新与坚守的平衡点,扎根于重庆本土,成长为茂密大树。

如今,《重庆晚报》以“根系深厚的大树”的姿态,证明了坚守专业精神、传递文字力量、回应时代需求的传统媒体,终能穿越迷雾,焕发持久的生机与不可替代的价值。

记者 :江妮芸;摄影:蔡雨洁;编辑:李瑶兰

热点资讯

推荐资讯

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