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4年前,以美国为首的北约对南斯拉夫进行了为期78天的轰炸。
南斯拉夫变成了一片废墟,米洛舍维奇总统不久后被送到海牙军事法庭,最终在狱中凄惨去世。
大约20年前,美国以伊拉克藏有大规模杀伤性武器、支持恐怖分子为由,果断出兵对伊拉克展开军事行动。
伊拉克的萨达姆政权被推翻,他本人也被美国人送上了绞刑架。
米洛舍维奇和萨达姆的覆灭背后,都有个共同的原因,就是他们站在了美国的对立面。
你说的这个问题挺有意思,朝鲜跟美国也是唇齿相依,老跟美国闹腾,但偏偏没出什么大乱子,真是让人琢磨不透。
要说为什么美国能把南斯拉夫给整垮,伊拉克那百万大军的家底都拆了个干净,可偏偏对朝鲜就难以动手,真是挺让人迷惑的。
米洛舍维奇惨死狱中
米洛舍维奇在很多南斯拉夫人心里算是个大英雄,可他那点铁血作风,反倒让西方头疼得不得了,也真难猜透他的心思。
在上世纪90年代刚开始的时候,南斯拉夫联邦随着东欧局势的剧烈变化,逐渐走向了分裂瓦解的局面。
国内的民族主义情绪一下子变得很高涨,各民族之间的矛盾也变得更尖锐了,加盟国的离心倾向明显增强。
作为南联盟的头把交椅,米洛舍维奇一直在努力保持南斯拉夫的统一局面。
只可惜,米洛舍维奇的尽力没能填补南斯拉夫内部那深深的裂缝。
1991年,随着斯洛文尼亚和克罗地亚的分离,南斯拉夫正式走上了解体的道路。
南斯拉夫的解体离不开民族纷争和领导层的激进行动,不过,背后也有一些西方国家“出力”的影子。
在南联盟那会儿身陷危机时,以美国为头的西方国家频繁暗中设难,这背后藏着不少原因。
南斯拉夫坐落在巴尔干半岛,那地方的地理位置可是相当关键,从古到今一直都是各方争夺的焦点。
在苏联还存在的时候,西方国家已经失去了对巴尔干地区的控制权。
除了南斯拉夫这个零散又脆弱的联盟之外,西方国家就只好重新谋划怎样掌握巴尔干地区的主导权了。
要是把巴尔干地区稳住了,就能对新崛起的俄罗斯形成更强的威慑作用。
作为苏联遗产最大的传承者,美西方国家一直不敢松懈,于是俄罗斯刚一宣布独立,就早早准备好全面封锁。巴尔干显然成了西方圈定的针对俄罗斯的前沿阵地。
反过来说,要是对南斯拉夫不加制止,任由俄罗斯悄然扩展到那块地界,西方世界就面临着一个隐形的危机,算是一场潜在的灾难了。
西方国家觉得南斯拉夫必须分裂,于是他们不遗余力地对南联盟实行经济制裁、军事威胁以及政治压制等一系列措施来促成这一目标。
而米洛舍维奇的强烈反应,也成为西方国家把他当作心头之患的重要原因之一。
美国人最终还是达到了他们的目标,南联盟在1992年开始解体,波斯尼亚、马其顿等6个联邦单位纷纷退出,只剩下塞尔维亚和黑山两个成员国。两国在1992年成立了新一轮的南斯拉夫联盟共和国。
2006年,黑山决定脱离南斯拉夫共和国,走上了独立之路。
到这份上,南斯拉夫算彻底从历史长河中消失没了。
原先的南联盟早就不在了,但美国对米洛舍维奇和南斯拉夫共和国的打压力度其实还没减,南联盟留下的主权争端也一直在搅得各加盟国之间关系紧张。
到了一九九七年,科索沃成立了“科索沃解放军”,还向塞尔维亚军队发动了袭击,双方的矛盾变得更为激烈了。
一九九八年,米洛舍维奇选择用武力来压制科索沃的武装行动,这一举动引起了全球的关注。
因为美国和西方国家施加的压力,米洛舍维奇只好在第二年结束了战事,还和科索沃方面的人士进行了会谈。
外面的人大多以为事情快要平息了,没想到,这才是真正战火和悲剧的开端。
由美国以及一些西方国家牵头制定的“和平协议”里,暗藏着认可科索沃独立以及默许北约军队驻扎科索沃的内容,这对南斯拉夫共和国坚持主权要求来说,简直是无法接受的。
米洛舍维奇坚决拒绝在协议上签字,随之而来的是一场持续78天的轰炸,针对他和南斯拉夫展开。
在北约国家的空袭下,南斯拉夫毫无抵抗之力,整个国家如同火海般燃烧起来。
经过俄罗斯、芬兰等国家的调解,南斯拉夫最终作出了让步,同意停止对科索沃的军事行动,不过美国对米洛舍维奇的打击依旧没有停止。
为了彻底让他下台,美國CIA、英國軍情六處等情報機構進入南斯拉夫,開始支持反政府的力量。
与此同时,一波接一波的经济制裁和政治孤立接踵而至,西方国家根据是否支持米洛舍维奇,将南斯拉夫的企业划分成两派,站在米洛舍维奇一边的企业会马上遭到西方的排挤。
在2000年的大选里,米洛舍维奇又被扣上了暗箱操作、徇私舞弊的帽子。
反对派发动了一场抵抗运动,随着民众、军队、企业纷纷倒戈,米洛舍维奇也只能黯然辞职,还被控以战争罪、反人类罪等罪名送到了海牙国际法庭。
在审判米洛舍维奇的过程中,美国方提出了多达66项控告,米洛舍维奇本身是律师出身,他沉着应对,不慌不忙,用那灵活的头脑和善于辩论的口才,一次又一次赢得了辩论的胜利。
海牙法庭审理米洛舍维奇的时间,比以前都长得多,涉及的人和事情也是空前的,没有哪个案件像这样牵扯这么多人员和事件。
自2001年入狱以来,米洛舍维奇一共接受了66次审问。
这段时间里,298位证人登上了法庭,审理的材料多达4.5万页,可就是没能把米洛舍维奇击倒。
2003年,米洛舍维奇曾一度因为高血压差点丧命,但他还是那股子倔劲,一直坚决与法庭和审判作斗争,甚至催促家人搬到海牙,力挺他坚持到底,打赢这场拉锯战。
可惜的是,米洛舍维奇最终还是没能等到那一天再次见到阳光。
2006年3月11日,米洛舍维奇在狱中突然过世。
尸检的初步结果显示,他是因为心肌梗塞去的,但外头的人对这个结论一直持怀疑态度,没停过。
在跟俄罗斯外长联系的时候,米洛舍维奇说,检查的时候发现他血里有一种特别厉害的药,是用来治结核的,所以他觉得可能有人在伤害他的身体。
随着海牙法庭宣布“米洛舍维奇的去世结束了审判流程”,一切也就此尘埃落定。
米洛舍维奇去世的背后,究竟是不是美国人在幕后操控,谁也不敢轻易下结论。
即使米洛舍维奇并非直接被美国人下毒害死,也难免受到美国方面的间接打击。
和米洛舍维奇的结局相比,萨达姆的归宿看起来更为悲惨。
萨达姆惨遭绞刑
1972年,那位出身平凡的萨达姆经过一番努力,终于登上了伊拉克的政坛高位。
在美苏争夺激烈的氛围里,萨达姆决定投靠苏联的阵营。
苏联变成了伊拉克最主要的靠山。
1979年,漂泊中东多年的人物霍梅尼最终回到了祖国,掀起了革命,把伊朗巴列维王朝给推翻了,跟美国的关系也变得紧张起来。
美国不得不在中东找新的人选来撑场面,看来左看看右看看,最终把目标定在了伊拉克上。
1983年,美国悄悄把伊拉克从“支持恐怖主义国家”列表里删除了,第二年又跟伊拉克重新建了外交关系。
搞笑的是,早在几年前的两伊战争里,美国还曾经用过化学武器对伊拉克,伊拉克的飞机也曾用导弹“误打”过美军舰。
讲究共同利益的情况下,两边都装作没有过去那些不快的事,好像全都忘了似的。
两伊战争一结束,萨达姆的政治生涯达到了巅峰,伊拉克的军力也猛地飙升,变得相当吓人。
萨达姆手里有5500辆坦克、500架飞机,还有上百万的大军,军力曾一度被认为能冲进全球第四强行列。
本来一片光明前途的萨达姆,偏偏在这个时候做了个不太明智的决定,就是发起了对科威特的攻势。
当时作为阿拉伯的兄弟国家,崛起的伊拉克并没有太多留恋过去的情谊,心里只想着科威特那丰富的油田资源。
科威特的石油谈判一破裂,贪心的萨达姆就不爽了,直接就发动了战争,打算把科威特纳入自己国家的版图。
1990年8月,萨达姆以“解放科威特”的名义出动了几十架战机、三百五十辆坦克以及总共10万兵力,侵犯了科威特。
在伊拉克大军势如破竹的攻势中,科威特几小时内就被攻占了。
佔領科威特之後,伊拉克大軍在城裡搞得亂七八糟,打家劫舍的嚷嚷聲一片,光是薩達姆的車隊就從科威特中央銀行搬走了價值40億美元的財產。
萨达姆那種像強盜般的作為,徹底暴露了他入侵科威特的真正目的。
没想到吧,萨达姆万万没料到,入侵科威特不仅没抢到心仪的石油资源,反而把整个萨达姆政权搞垮了。
不只伊拉克在盯着科威特的石油资源,背后还有个“老大”——美国,也瞄准了它。
中东的石油资源,谁都难免垂涎欲滴。美国在这片地方费了不少心思,打算搞到这块“大饼”,结果自己还没到手,突然出来个伊拉克,搞得局面变得复杂。美国人能忍得了吗?
越南战争之后,美国对外动武的事情少了不少,但萨达姆这一出手,刚好给了美国一个借口,把火燃起来,又能把霸主的地位再稳固一下。
美国理所当然地组建了一支多国联军,朝伊拉克发起了简洁明了的军事打击。
美国其实没有一开始就彻底推翻萨达姆政权,而是在关键时刻选择放他一马,主要是为了留住这个牌,借以平衡中东地区那些反美势力。
海湾战争第一场战役带来的打击相当严重,伊拉克损失巨大,全国90%以上的基础设施都遭到摧毁,整个国家变成了一片废墟。
一向睚眦必报的萨达姆没有吸取教训,反而在暗中筹备军力,紧紧掌控伊拉克的整个政权,还时不时地挑衅美国。
利用主场之利,萨达姆政权在中东确实给美国制造了一些不小的麻烦,不过也正因为如此,萨达姆最终走向了覆灭。
9·11事件一出,反恐的思潮在世界范围内迅速升温,白宫也赶紧顺应这个大潮,调整了对伊拉克的策略,打算推翻萨达姆政权,彻底把持住海湾地区的油田资源。
依靠着庞大的军事实力和大量收买来的伊拉克将领,美国军队迅速推进,轻而易举地攻占了巴格达,萨达姆连同政府高官也仓皇逃跑了。
在美国全球范围的通缉令之下,萨达姆的两个儿子相继遇难,他手下的主要官员也都陆续被抓了个遍。
2003年12月14日,萨达姆就在提克里特被逮住了。
对萨达姆提出的上诉和指控,法院一点也没受影响。
经过法院判决,萨达姆在2006年11月5日被执行绞刑,美国人算是终于长舒了一口气。
看看米洛舍维奇和萨达姆的下场,就能发现那些阻挡美国霸权路线的对手,最终都难逃一死。
远在东北亚的那个小国朝鲜,好像却是个例外似的。
美国为何拿朝鲜没办法?
只要是世界上有战火或动荡的地点,似乎都能看到美国的身影,包括朝鲜半岛也不例外。
美国人总是对朝鲜半岛的事情特别感兴趣,大概是因为这个地方的地缘政治背景挺特殊的。
从地理位置上说,朝鲜半岛位于亚洲东北角,紧挨着俄罗斯,东边邻近日本列岛,西边则和中国大陆接壤。
从地势上来看,朝鲜半岛处于大陆和海洋的交界地带,把住了东北亚海上运输要道——朝鲜海峡。
因为地理位置特别突出,加之地形条件也挺独特,这块地方一直是大国们关注的热点。
特别是在东北亚这个强国林立的地区,比如中国、俄罗斯、日本,而朝鲜半岛恰好处在三国交汇的地带,这无疑会让朝鲜半岛的局势变得更加扑朔迷离。
对于那些不喜欢闷头待着的美国人来说,这个得天独厚的位置可得好好利用,尤其是在美国和中俄关系紧张,对立日益加剧的背景下,更是难以错过这个好机会。
如果能把朝鲜半岛拿下来,那就像在人家门口钉上一颗钉子一样,届时美国就能第一时间掌握中俄的动向,一旦出现什么紧急状况,驻扎在那里的美军也能迅速反应。
关于朝鲜方面吧,过去被美国侵略过,当然心里没啥好感。
自从朝鲜战争告一段落以后,双方差不多一直处在对峙的状态。
要说为什么朝鲜在国际舞台上经常跟美国唱反调,但又没像伊拉克、南斯拉夫那般挨打,原因其实挺复杂的。有几个方面的原因吧。第一,朝鲜的军事力量挺强大的,尤其是核武器这个牌,摆出来就是一种威慑,不是说吹牛。第二,朝鲜的地理位置摆在那儿,一旦动手,区域局势可能变得更乱,邻国还真不敢轻易出手。第三,国际社会对朝鲜的态度也不尽相同,还带点“观望”和“维持平衡”的意味。不然的话,想当年伊拉克、南斯拉夫的情况,搞不好就会像他们一样被针锋相对了。
美国人并不是不想动用武力解决朝鲜的问题,而是行不通。
早在美苏争霸刚开始的时候,美国就清楚这个地区的战略位置非常关键,那么朝鲜战争背后也是因为这个原因在推动着。
联合国军在朝鲜半岛遇上了中国军队,美国那点野心也没能如愿以偿。
朝鲜战争的挫败至少让美国明白了两点:第一,中国绝不会坐视美国侵略朝鲜;第二,中国人民解放军可不是好惹的,他们有能力打破美军那看似不可战胜的神话。
朝鲜半岛那复杂的地理关系,给朝鲜的成长添了不少变数,但在某些方面,也算是为朝鲜的安全撑了点保护伞。
正因为这地方位置关键,中国和俄罗斯才不会让美国随意搞事。
中俄朝三方在历史上一直保持着很长时间的交情,现在更是关系紧密,经济和政治联系也很密切。跟“外来户”美国比起来,这三国在东北亚的秩序和和平问题上算得上是一条利益共同线。
美国如果敢轻举妄动对朝鲜动武,估计就得面对中俄朝三方联合行动的压力,风头可能会很难搞。
现在美国的国际影响力已经比以前差远了。
为了维护那所谓的世界霸主地位,美国政府在全球范围内的投入和布局实在太大了。中东那边的不安定局势、欧洲偶尔出现的动荡,再加上中国崛起带来的冲击,这些问题都得美国出钱出力想办法应对。结果呢,就是国内的社会矛盾变得越发尖锐,生活水平也在不断下降。
整体来看,美国作为世界领头羊的地位逐渐被拉开了距离,导致美国人如今没办法像以前那样随意去侵略其他国家了。
在把米洛舍维奇和萨达姆搞掉的时候,南斯拉夫和伊拉克都不是太平盛世,局势动荡不安,战火蔓延、矛盾也越来越激烈。
在这个时候,美帝就顺势而为,趁乱捞点好处。
就这般一来,美国人在入侵南斯拉夫的时候,就能打出“解放科索沃”的旗号;至于侵略伊拉克时,他们则是用“找到了大规模杀伤性武器”作为借口。
国际社会都知道美国的真实想法,不过碍于美国实力强大,只能忍气吞声、睁一只眼闭一只眼啦。
朝鲜和南斯拉夫、伊拉克相比,可不一样,它们的国内局势一直挺平稳、挺稳定。
这儿没有塔利班,也没有猖獗的恐怖主义事件,朝鲜的政局相对稳固,社会关系也算比较和谐,美国人也找不到借口派兵朝鲜的理由。
要是美国再摆出那副嚣张的样子,贸然对朝鲜动武,届时中俄肯定不会袖手旁观,国际社会就算不满意,美国国内的民众也会觉得不妥儿。
朝鲜倒是可以趁机推进自己一直挂念的核武器研发,反倒成了对美国的一个大威胁。
总结来看,美方对朝鲜既不敢出手,也没有能力动手,所能做的那些事情也就是靠经济、政治、文化这些渠道去渗透和施加影响。
在真没办法掌控朝鲜的情况下,美国和韩国这条后路还能选择的就只有这样。
不论是哪种状况,总比直接动手对朝鲜强得多。
结语
不管是南斯拉夫、伊拉克,还是目前的朝鲜,从利益角度考虑,实际上他们都可以算作美国的对头。
可朝鲜和前面两个国家最大的区别,就是它的地理位置特别,靠着中俄两座大山作靠山。这既是朝鲜的底气,也是它的幸运,同时也让美国觉得无奈和遗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