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台iPhone里藏着上百颗芯片,若按数量征税,关税可能比手机本身还贵。美国政府正酝酿一项前所未有的关税政策:根据进口电子设备中的芯片数量,按其估算价值的百分比征税。此举名义上是推动制造业回流,实则暴露了对全球半导体产业链的严重误判。
这并非孤立动作。就在几天前,特朗普宣布对药品、橱柜、重型卡车等商品加征高额关税,半导体税只是其“全面关税”战略的最新一环。官方理由是“国家安全”,但经济学家警告,这只会进一步推高本已顽固的通胀。真正的问题是:加税真能带回工厂和就业吗?
全球半导体产业早已不是谁有钱谁建厂的简单逻辑。设计在美国,制造在台积电与三星,封装测试集中在亚太,设备材料则由日本、荷兰、美国分掌关键环节。美国虽垄断91%的芯片设计,却几乎不生产自己设计的高端芯片。台积电在5纳米以下制程占据全球92%产能,连英伟达的AI芯片也必须跨洋送至台湾生产。
美国试图用补贴和关税“双拳出击”。CHIPS法案提供345亿美元补贴,台积电、三星、英特尔纷纷宣布在美建厂。但现实骨感:台积电亚利桑那厂连续四年亏损,量产推迟两年;三星泰勒工厂因客户不足一度缩水投资;苹果计划2025年在美国生产190亿颗芯片,可目前其本土制造占比仍不足5%。成本是最大障碍——在美国生产一颗芯片,综合成本比亚洲高出30%以上,若全面“美国制造”,一部iPhone可能贵出300元。
更深层矛盾在于生态缺失。芯片制造不是孤立工厂,而是依赖成千上万配套企业组成的产业网络。美国缺乏成熟的材料供应、设备维护、技术工人储备。连最先进的封装技术,也要等到2029年才可能在台积电美国厂实现量产。没有生态,工厂就是孤岛。
有人相信市场会适应。但企业早已学会规避风险。若美国对含芯片产品征税,制造商只需将组装环节迁至越南、印度或墨西哥,再以“非中国产地”名义出口美国。这正是过去五年苹果供应链的实际路径——中国产能占比从47%降至25%,但美国本土占比几乎为零。加税不会让工厂回流,只会让供应链更碎片化、更昂贵。
这场以“国家安全”为名的关税实验,最终买单的将是美国消费者。而真正被削弱的,是其自身在全球科技体系中的协调能力。当政策脱离产业规律,再强硬的手段也只是在沙滩上建高楼。
全球化不会终结,但会被扭曲。而扭曲的代价,从来都不由权力者承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