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清主席在国新办发布会上的发言,揭示了中国资本市场从量变到质变的深刻变革。
2025年9月22日下午3时,国务院新闻办公室新闻发布会现场,证监会主席吴清面对中外记者,公布了“十四五”时期金融业发展的一系列数据。资本市场“朋友圈”扩大、僵尸私募出清、重大违法退市创新高——这些消息在9月24日凌晨全面发酵,引发市场广泛讨论。
01 资本市场开放新格局
吴清在发布会上透露:“‘十四五’期间,新增核准13家外资控股证券基金期货机构来华展业兴业,外资持有A股市值3.4万亿元,269家企业境外上市。”
这些数据背后是中国资本市场不断扩大国际“朋友圈”的努力。五年来,中国全面取消行业机构外资持股比例限制,完善合格境外投资者制度。
互联互通机制不断优化,沪深港通、沪伦通、基金互认等渠道的拓宽,为外资进入中国市场创造了更加便利的条件。
同时,证监会建立完善了境外上市备案制度,出台“惠港五条”,大力支持香港巩固提升国际金融中心地位。这些举措不仅促进了资本市场双向开放,也为企业融资提供了更多元化的渠道。
02 风险防控成果显著
在推动开放的同时,证监会筑牢监管防线,严守风险底线。吴清表示:“坚持严控增量、稳减存量、严防‘爆雷’,交易所市场债券违约率保持在1%左右的较低水平。”
风险防控方面最引人注目的成果是私募基金风险整治。近一年来,约7000家僵尸私募机构完成出清,“伪私募”等增量风险基本得到遏制。
同时,关闭金交所、“伪金交所”成效明显,应关闭的27家金交所已全部取消资质,排查出的上百家“伪金交所”也已经全部得到清理。这些举措有效净化了市场生态,保护了投资者合法权益。
03 监管执法“长牙带刺”
证监会发布的数据显示,“十四五”期间,对财务造假、操纵市场、内幕交易等案件作出行政处罚2214份,罚没金额达414亿元,较“十三五”分别增长58%和30%。
执法力度不仅体现在罚单数量上,更体现在执法精准度的提升。2025年实质触及重大违法退市指标的公司已达12家,为历年之最。
ST东通、ST高鸿、ST苏吴等多家公司已拉响重大违法退市风险警报。这一数据相比往年明显增加,显示监管对财务造假等违法违规行为的 “零容忍”态度。
“退市不免责”已成为常态。自去年退市新规实施以来,证监会已查处67家退市公司违法违规行为,并移送33家退市公司涉嫌信息披露犯罪线索。亿利洁能、东旭光电等公司在退市后被重罚上亿元,体现了监管对违法违规行为的持续追责。
04 市场活力持续释放
在严格监管的同时,资本市场活力也显著提升。来自中国证券报的数据显示,今年以来A股市场单日成交额数次突破3万亿元,总市值站上百万亿元规模。
市场活跃度的提升得益于一系列制度改革。截至9月18日,市场融资融券余额为24024.65亿元,显示投资者正不断加大A股权益配置。
投资者入场步伐也在加快。8月A股新开户数265.03万户,环比增长34.97%,同比增长165%。这一数据表明,市场信心正在回归。
05 深化改革方向明确
证监会在巡视整改进展情况通报中指明了下一步改革方向:将“深化科创板、创业板、北交所改革,完善发行上市等制度机制,培育壮大耐心资本”。
改革的核心是进一步健全 “准入—持续监管—退出”全链条监管体系。在准入端,证监会将严把发行上市准入关,压实中介机构责任。
在持续监管端,将推动中长期资金入市,提升上市公司投资价值。在退出端,将完善退市制度,实现“应退尽退”。
证监会表示,将“出台更多保护投资者合法权益的硬招实招”,把以投资者为本贯穿制度建设、改革发展和监管执法的全过程。
正如证监会主席吴清所言,资本市场“执法震慑进一步增强,透明度进一步提高,市场生态进一步净化”。随着“准入—持续监管—退出”全链条监管体系的完善,资本市场健康发展的根基正不断巩固。
市场参与者已经感受到变化:那些曾经过度依赖炒作和概念的公司正在被市场淘汰,而价值投资、长期投资的理念逐渐深入人心。随着资本市场“1+N”政策体系落地见效,市场正朝着更加规范、透明、开放、有活力、有韧性的方向稳步迈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