意昂体育

切生菜刀直接切熟鸡排,监管当场封店,外卖真相刺眼

发布日期:2025-08-18 09:17 点击次数:166 你的位置:意昂体育 > 新闻动态 >

上海一外卖店因为后厨“脏乱差”,把切生花菜的菜板和菜刀直接用来切熟鸡排,操作员还徒手把鸡排往饭盒里丢,当天就被监管赶到现场关停、全平台下架、贴封条。

那段视频我看了两遍,胃里直起反酸。

镜头晃了一下,切生菜的菜板还湿着,刀口沾着菜屑,下一秒就落在金黄的鸡排上,咔嚓几下,装盒,徒手按一按,盖上盖子,像是给你按下了“不适”按钮。

更扎眼的是后厨的松散——没手套、没口罩,地面光亮不是因为干净,而是油水没擦干。

你能想象这盒饭从屏幕上的“热销爆款”,变成现实里的“无形细菌拼盘”。

8月13日,属地监管部门直接上门。

地点在一栋楼的二层,小小的间隔里,味道混着油、潮湿和一点说不上来的旧气,的确是“脏、乱、差”。

更诡异的是,商家已经从“蛋包饭”悄悄换成了“牛肉饭”,像换一层皮那样快。

后厨工作人员说是她和老公一起开的,才一个多月,“生意不好了就换,如果一天做不了几单,就换别的品继续卖”,她随口加了一句:“外卖不都这样吗”……这一句,比油污更让人倒胃。

执法人员当场责令所有线上店铺关停,从平台下架,封存全部食材,核查经营资质,场地方在监督下贴上封条。

门口那条封条,像哑着嗓子的答案:别再吃了,真不行。

我反复琢磨那句“外卖不都这样吗”。

它不是承认,是一种默认的行业逻辑:没单就换品,没利润就压成本,卫生先往后排。

你能理解生意难做,但不能用“大家都这样”给不体面找借口。

有人说,外卖是城市里最灵活的生意,也是最脆弱的品质。

灵活是因为换个品类、换个店名就能重来,脆弱是因为利润薄到极致,哪怕一双手套、一次消毒,都会被当作可以节省的“边角料”。

别急着把怒火全烧在一个小店身上——这不是孤例。

隔天,媒体又盯住了上海浦东长青路的一处小后厨,不到百平米硬生生隔出九个档口,店员不戴口罩和手套,炸好的猪排徒手抓,生熟一起堆,角落里发霉的拖把挨着食材包装箱。

执法队进门,断水断电,食材封存,资质核查,线上店铺下架。

你看,这已经不是“个例”三个字能解释的了,是“看不见的厨房”在城市里繁殖,它们藏在楼上、巷尾、城中村,昼夜翻班,靠一张小桌、一口炸锅,把我们与“快捷”和“便宜”的幻觉黏在一起。

平台该不该背锅?

该,但锅不止一个。

前段时间监管部门约谈几家头部平台,要求理性竞争、别再用“补贴换低价”的老把式烧市场。

资本焦灼的时候,补贴像洪水,冲得商家站不稳脚跟。

有报告估算,今年二、三季度外卖行业的补贴总额可能分别砸到三百亿、五百亿,钱是热的,摁在每一单上的却是冷的压力:商家说“利润几乎为零”,那还能怎么活?

要么涨价(会掉单),要么“保量减质”(会掉脸),于是有人选择不在食材上动手,就在卫生上“放一马”。

算法也在一旁催命,骑手被迫骑得更快,为了那几块钱冲时间,闯红灯、逆行、摔车,新闻隔三差五冒头。

看着他们在红灯前“抖腿”,我心里总会问一句:这一单,值不值?

“幽灵店铺”为什么越来越多?

因为它们生得太容易了。

共享厨房、共用证照、平台审核缝隙,一间小房子,挂出十来个品牌不费劲,后台起名比做饭快。

这个模式的“成本优势”,被不少人当成“创业快车”,可它带来的却是监管的慢半拍和品质的失速。

你点到的“某某私厨”,可能就是隔壁档口刚“换皮”的“某某小灶”。

当一个行业可以随手换名、迅速上线、无限复制,信誉这回事就显得轻飘飘。

有人说,那就严管。

对,严管是第一步,但也要“聪明地严”。

我赞成建立“吹哨人”奖励,鼓励骑手、消费者“随手拍”举报——沈阳、宿迁这样试过,效果不差。

比起靠运气刷到卧底视频,系统性地让见到问题的人“出一口哨”,更现实也更有效。

平台也别只是发发公告,真把责任压到网格化管理里去:哪个片区出了问题,哪位管理员要担责;哪个店反复违规,平台要连坐停流量,甚至高额罚款。

说白了,省掉的那些“手套钱”,要在另一个地方加倍补回来。

写到这儿,我想起夜里十二点的城市——楼下便利店灯还亮着,外卖的小电驴从巷子里窜出来,箱子里“叮”的一声,是谁的宵夜。

我们不该用个别人的恶,去抵消那么多认真做饭、认真洗手、认真算账的小店。

也不该把所有焦虑丢在骑手身上,他们只是系统里最薄的一层皮。

可我们也不要自欺:点“最便宜、最快到”的那一刻,其实就在给某些“看不见的厨房”鼓掌。

便宜和卫生,常常不能兼得,尤其在“补贴洪水”还没退的时候。

那家被查封的小店,门口贴着封条的那天,估计还会有人在门外站一会儿,看一眼手机里的“已下架”,再抬头看看二楼的窗,不知道是谁家的灯没关。

开店的一对夫妻,也许已经在想下一次要卖什么——牛肉饭不行,换个品类试试?

我不是要把他们打一杆子沉下去,生意难做是真的,但难也不能难到拿别人的肚子做赌注。

做饭这件事,没什么哲学,就是干净、真实、别糊弄人。

我们能做什么?

先从“挑”开始。

尽量选有堂食的店,哪怕远一点、慢一点。

看评价别只看星级,多翻翻用户的实拍厨房、后厨、出餐台。

别迷信“人气爆款”,它可能是算法推的,不是口碑推的。

对价格敏感可以理解,但看到离谱的满减,忍一忍,问问自己:这单的便宜,谁在替你埋单。

要是条件允许,偶尔下厨,做个简单的汤面,也给自己一条“退出键”。

有机会去“探店”,看到好店就夸一夸,把流量给那些认真做事的人。

监管也别停在“封一次店、发一张通报”。

要跟进:食材封了之后怎么处理、资质不合格怎么整改、平台对接怎么堵住“换皮复活”的漏洞、房东是否承担管理责任。

处罚之外,还要有公开透明的“黑名单”——不仅是店名,更是经营者身份证、联系电话,避免“换名改姓再来过”。

教育也要跟上,行业协会别只做牌匾,做点真培训,槛立高一点,别让“拿锅就是厨师”的神话继续流传。

写到最后,我还是要说一句“别一棒子打死所有外卖”。

现代城市离不开它,我们也离不开那些夜里没停火的小灶。

矛盾在当下,解法也在当下——让好店更容易活下去,让坏店更难混过去,让平台把“速度和低价”的剧情慢下来一点,让监管把“无形厨房”的灯打亮一些。

等哪天,我们点开外卖时,不再第一反应是“怕”,那才是这座城市真正有“烟火气”的时候。

热点资讯

推荐资讯

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