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8月3日,伊朗伊斯兰革命卫队发布一份措辞强硬的声明。 这份声明特意选在哈马斯前领导人哈尼亚遇刺一周年的敏感时间点,内容直指国际社会热议的“两国方案”。
声明中三次重复“永不承认以色列”,并称推动该方案是“对抵抗事业的背叛”。 伊朗德黑兰市中心甚至曾竖立“以色列毁灭倒计时牌”,彰显其消灭以色列的终极目标。
伊朗的强硬并非空谈
2024年4月,革命卫队向以色列本土发射14枚导弹,回应以色列空袭伊朗驻叙利亚使馆的行动。 这是伊朗首次直接攻击以色列本土,双方矛盾达到新高度。 伊朗每月向哈马斯提供3000万美元资金,十年累计超15亿美元,同时输送反坦克导弹和战术培训,将哈马斯深度绑定为“抵抗之弧”的核心代理人。
若接受“两国方案”,哈马斯必须放弃武装斗争,伊朗耗费数十年构建的代理人网络——包括黎巴嫩真主党、也门胡塞武装和叙利亚民兵——将面临崩盘。 与伊朗的对抗姿态相反,中国正全力推动“两国方案”落地。 2025年3月,中国外长王毅在两会记者会上明确表示:“两国方案是解决巴以冲突的唯一现实路径。
中方随即向联合国提交草案,要求以色列停建约旦河西岸定居点,并拨款5亿元援建加沙医院和太阳能项目。 2023年,中国邀请巴勒斯坦14个派系在北京签署《北京宣言》,促成法塔赫与哈马斯罕见同席谈判。 联合国秘书长古特雷斯称中国是“少数能同时对话巴以的国家”。
西方国家的态度正在分裂
2025年6月,法国总统宣布将在9月联合国大会前承认巴勒斯坦国,英国首相斯塔默也以“以色列停火”为承认前提。 但美国国务院一封机密电报被曝光:美方以“外交后果”威胁法国、沙特等国,勒令其不得参与探讨“两国方案”的国际会议。
电报将承认巴勒斯坦国等同于“支持恐怖主义”,甚至声称这是将哈马斯袭击日“奉为巴勒斯坦独立日”。 而以色列外交部在2025年5月突然指责中国“偏袒巴勒斯坦”,试图转移国内对加沙战争的不满。
巴以双方对和平的认知存在根本分歧
2025年5月,美国推动的“60天停火协议”获以色列接受,但遭哈马斯拒绝。 哈马斯政治局指出,协议由以色列主导起草,未包含永久停火、以军撤退、联合国监管人道援助等核心诉求。
以色列则坚持阶段性停火仅为交换人质的策略,总理内塔尼亚胡批准了加沙“无限期占领计划”,持续扩建西岸定居点。 民调显示,72.5%巴民众支持“两国方案”,但仅21%以色列人赞同。
加沙的人道危机加剧了矛盾
以色列在加沙的军事行动已持续600天,造成2.6万名平民死亡,医疗系统瘫痪,2000余艘商船因红海袭击被迫绕道。 卡塔尔每年向哈马斯提供15亿美元援助,但以色列封锁导致物资无法进入,加沙民众日均粮食配给不足400克。
伊朗革命卫队的声明被解读为对以色列的“战争警告”。 尽管当前停火持续,但2025年7月30日,以色列摩萨德特工在德黑兰暗杀核科学家,伊朗随即逮捕700名“间谍”并强化军事戒备。 以色列国防军已在戈兰高地部署铁穹系统,防范真主党火箭弹袭击。
美国对以色列的军事支持仍在继续
2025年拜登政府向国会申请140亿美元对以军援,此前每年固定援助38亿美元,包括提供F-35战机和钻地炸弹。 但美以关系出现裂痕:特朗普在2025年5月中东之行中绕过以色列,与阿拉伯国家签下2万亿美元能源协议,并切断与内塔尼亚胡的直接热线。
中国在联合国安理会推动巴以停火的努力屡遭美国阻挠。 2023年11月以来,美国四次否决安理会停火决议。 2025年7月,美国制裁巴勒斯坦机构,借口“资助恐怖主义”,实则针对中国援建项目。
哈马斯新领导人辛瓦尔私下与埃及、卡塔尔谈判停火,但公开仍坚持“武装抵抗”。 其分裂立场使巴民族权力机构无法整合加沙治理,导致战后方案难以落实。 而以色列极右翼部长本·格维尔宣称“加沙永远属于以色列”,并推动在加沙重建犹太人定居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