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月30日凌晨,北京时间,美联储再次开启了降息模式,把基准利率调低25个基点,降到3.75%-4.00%的区间。这是今年第二次减息,大家都能感受到,美国的利率调控正出现大变脸,接下来可能会一路走低,甚至接近零点。这一转变的背后,是美联储之前加息造成的“两头受罪”局面,搞得一团糟。
要搞明白这个“转变”,咱们得回头看当初加息的目的,主要是为了控制通货膨胀。当时遇到物价疯涨,美联储就挥动加息大棒,想通过提高借钱的成本,让市场里那股过剩的流动性少一点,从而给经济“降降温”。这正常来说是教科书上的操作方式,可是,美国遇到的通胀,和传统的“货币原因”可不太一样。
疫情过后,全球供应链遭遇了不少难题,港口塞得满满,芯片缺得厉害,劳动力也不平衡,这些结构性的问题让商品的供应变得紧张。就像市场上的优质农产品产量突然大减,即便大家的钱袋子没那么鼓,供不应求的情况还是会让价格一路飙升。美联储的加息,好比试图通过控制水量来应对干旱,但忘了关键问题出在水源本身出了问题。结果呢,通胀还是没有减下来,加息这个方子,好像走错了方向。
更让人觉得悬啊,这次“猛药”不但没把通胀拍下去,反倒惹出了个大麻烦:银行危机突如其来。利率一旦一路飙升,那些银行账面上原本持有的长期低利率债券,市值立马就打了折。储户一看担心银行偿付能力出问题,纷纷提款,结果就变成了挤兑风暴。
确实如此,那几家看着挺稳当的银行,在加息的浪潮中一下子倒了,像多米诺骨牌倒了一根似的。为了遏制这场蔓延开的金融火灾,美联储只得赶忙推出“银行定期融资计划”(BTFP),帮那些遇到麻烦的银行注入点流动性。
这笔救助资金的规模,连一些分析师都猜测可能会达到数万亿,远远超出预期。就这情形,形成了挺有意思的反差:一边声称要“收紧货币”,一边却不得不“开大水龙头”救市,真是对美联储政策的信誉带来不小的冲击。说白了,这也不像是他们主动愿意这么做,更多像是一种被动的“调调整”。
到这个地步,美联储的政策调整几乎是板上钉钉的事,不得不出手。降息,似乎成了唯一的办法。为啥会这么呢?因为美国经济早就变成了一个离不开信贷循环的庞大体系。从普通家庭的房贷、车贷,到企业的流动资金和研发花费,每一样都紧跟着借贷成本的变动。
尤其是那些靠风险投资撑着的科技初创公司,高利率就像悬在头顶的达摩克利斯之剑一样紧勒着。资金成本一下子飙升,融资难度加大,导致企业投资热情大打折扣,裁员情况也开始泛起。官方的数据还显示失业率还算稳定,但就业增长的趋势已经明显变缓,采购经理人指数(PMI)之类的领先指标也频频发出警告信号,说明经济的动能正在减弱。
可是,藏在心底更让人担忧的,是市场信心的缺失。经济能顺利运转,不只是靠资金在流动,大家还得有个积极的预期和信心在支撑。即使美联储启动降息,把借钱变得更便宜,帮企业修整资产负债表,只要投资者对未来市场没有把握,不敢轻易投钱,那么再便宜的资金也难以真正进入实体经济,起不到太大作用。
所以呢,咱们可以看到一些世界上超级有名的投资大佬,比如巴菲特,最近也在小心翼翼地调整自己的持仓,减掉了一些科技股。这其实就反映出他们对高估值和未来不明朗因素的担心。科技行业一直是美国经济增长的主要动力,一旦这台引擎出了问题,美国整体经济的前景就会变得更加暗淡。
除了这些因素之外,这次经济难题已经超出了纯粹的经济范围,变成了社会和政治层面的考验。通胀的火焰首先烧到的是低收入阶层,他们的收入涨得比生活成本上涨得还慢,像房价、食品这些基本开销的负担一天比一天重。就在就业市场还能提供一些岗位时,这些压力可能还能暂时压得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