靖王的上位,可以说是《琅琊榜》里最具戏剧性的翻盘。谁能想到,在这场皇权游戏里,身处边缘地带的靖王,最终能从众多兄弟中脱颖而出,甚至在老皇帝的认可加持下,以火箭般速度迈向权力高峰?没错,靖王的逆袭从表面上看是天时地利人和凑齐了,但背后却藏着精妙的“皇权心理学”和人物性格博弈。
先说太子和誉王这两位“鸡肋型对手”。他们就像是两道备选套餐,看起来都能填饱肚子,却总让人觉得差了点滋味。太子本是板上钉钉的储君,却成了一个摆设。太子蠢得可以,甚至到了让皇帝烦不胜烦的地步。但皇帝并没有直接拍死他,说明太子虽蠢,但尚有利用价值,就像一件碍眼却不好舍弃的旧家具,用着糟心,丢了可惜。而誉王呢,看似能力强却心术不正,整天玩命宫斗,财力智力双在线,却始终得不到皇帝的赏识。原因很简单,皇帝的算盘可是打得精誉王斗了太子十年,一来是出于搅乱平衡的需求,二来则是敲打太子的权力欲。至于誉王最终是“陪泳”还是“冠军”,皇帝心里是门儿清。
比如说,誉王的滑族血统问题,其实是明摆着的隐患。皇帝虽老奸巨猾,但绝不会在政治上犯低级错误,把个身后大计托付给一个“背景问题严重”的人。这一点就像如懿传里的金鱼眼,拼得家底都砸空了,却还是无缘巅峰。其实是因为他们都有一个致命点高估了自己的可能性。
太子的处境也尴尬,这个位置明摆着是祖宗留下的,谁坐谁发愁。他能不能真正坐稳天下位,不是靠誉王有没有得手,而是得看皇帝最后会不会心软。他母亲也拖了后腿,这么个风骚蠢钝的设置,不仅得罪人,还相当于拖着太子一起“拉黑”。皇帝呢,对这个不成器的太子自然是烦心,同时也明白如果硬让他登基,未来就是“母子俩被摆布”的剧本。所以,不废太子、不立誉王,皇帝一直在等一个合适的人出现。
靖王的出场,可以说是棋局中的暗线。他的战功、能力早就摆在台面上,却始终没有机会被封亲王,甚至被外派多年,看似受到压制。可皇帝又何尝不是在观察他的表现呢?远离权朝,少了郁气,一门心思在战场上磨练。这几笔,看似是压迫,其实是试探。皇帝烦他,不是因为讨厌他,而是对祈王和赤焰军的忌惮后遗症。靖王的冷板凳,并非随机安排,而是从赤焰案件后就注定了。
等靖王终于回京,事情变得有趣了。老皇帝逐渐步入晚年,心理上的变化开始显现。他不止一次在静妃和靖王宽厚的母子关系中感到温暖,还暗示自己承认过往的一些错误。这种心理转变,可不就是皇权游戏翻盘的关键吗?从始至终,靖王的节制是他的第一优势,尤其是对权力欲望的控制。这份克制显然让皇帝动了真心,让他冠上了“懂得节制,不贪”的标签。
而这恰恰是祈王犯下的致命错误。他的能力和聪明不假,却在情商上高开低走,甚至超越了皇帝的承受范围。试图展现自己的能力已然精明,但在强权面前表现得“比权威还要聪明”,这种情商低的行为直接断了祈王的后路。反观靖王呢,固执但听劝,虽聪明却足够低调,慢慢在皇帝心中种下了良好印象。而这一点,梅长苏的出现更是锦上添花,靖王的已有基础被进一步转化成优势。
记得有句话说得好“遇到合适的人,一切都会变得很快。”靖王的速度堪比坐火箭,那是因为人和位置,终于在恰当时刻契合。“火候到了自然熟”,而老皇帝也成为了推进这场变局的关键力量。职场里也是如此,一个能做到不骄不躁、不露锋芒,却又始终保持节奏的人才,总会在合适的时机脱颖而出。
那么问题来了,太子和誉王的明争暗斗,真的值得吗?在一场权力竞赛中,倘若失了对局势的客观审视,也是让人感叹有欲望不是错,可过度执着当真是好事吗?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