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夜幕降临中原大地,郑州新城区的一座无人驾驶公交站在万家灯火中熠熠生辉,好似连接着一个数字化未来世界。极具现代感的候车亭下,一辆自动驾驶公交缓缓驶出,印证着郑州在智慧交通上的突破。这座桥梁般的场景映射出一个城市数字化的“肌理”:城市的每一道光都连结成数据之网,照亮了未来发展的道路。当前,数字新技术加速融入城市治理、产业和民生服务中,正以崭新的“光速”重塑城市格局。
全国“2025数字百强城市”榜单揭晓后可以看出,一场以数据要素为核心、智能算力和场景创新为引擎的城市竞争新格局正在形成。榜单显示,全国上榜城市集中在东部沿海:广东、江苏、山东、浙江等数字经济发达地区依旧领跑,占据近一半席位。其中,山东省新晋两市入列,使其16个地市全部上榜。此举表明,传统东部强省在数字化赛道上的先行地位更加凸显。另一方面,榜单整体呈现出“48升18平38降”的大幅变动,四座城市(如东营、枣庄)新晋百强,显示出强烈的后发追赶势头。
在这轮数字化浪潮中,河南三城入选引人关注:郑州以第18名高居中部第一梯队,而与之相邻的长沙(16)、西安(17)、合肥(19)也紧随其后;洛阳位列52名,南阳排名69名。这意味着在中部六省中,长沙(湖南)16名、郑州(河南)18名、合肥(安徽)19名进入全国前20,而河南其余城市则暂列百强榜单之中。相较之下,湖北、江西等省会城市尚未进入前20。由此可见,河南以郑州为引擎实现了破局:在全国总榜中迈入前二十,为“中部数字引擎”提供了强劲动力。
郑州:数字化的“发动机”
作为河南省会,郑州近年来大力布局数字化基础设施和应用场景建设。最引人注目的是智慧交通:在郑东新区龙湖北岸宽阔大道上,一座科幻感十足的无人驾驶公交候车亭格外醒目,国内首条自动驾驶商业公交线路就在这里进行了试车。数字化不仅改变了出行方式,也悄然融入城市每个角落。按照郑州市政府规划,郑州将打造“中原科技城”“郑东新区智慧岛”等多极数字经济核心区。在这些核心区内,5G网络、国家互联网骨干直联点和国家超算中心等智慧新基建优势正在形成:以华为、阿里等领军企业为支撑的“智慧岛”,集聚国家级算力、数据、算法资源和众多研发机构,目标是打造中国的“数字信息枢纽”。目前,智慧岛已汇聚数家国家级工程实验室、省级研发中心及数百家大数据企业,吸引了大量数字经济人才,为郑州提供持续的创新活力。
在数字政府建设方面,郑州也紧跟节奏。借助与阿里巴巴合作的“飞天云”架构,郑州城市大脑建设已部署多平台一体的统一政务云平台,全市行政审批、公共服务、物联网、区块链等六大平台已初具规模。依托“城市大脑”和“郑好办”APP,郑州实现“一网通办、一网统管”,超过五百项便民事项全程线上可办。未来,二期项目将进一步完善医疗、交通、文化旅游等十四个领域智慧服务模块,使数字技术深入政务治理与公共服务。多措并举下,郑州数字经济产业也蓬勃发展:市政府正牵手行业巨头,推动数字产业化、产业数字化和城市数字化,立志打造“中部数字经济第一城”。
洛阳南阳:数字化试验田
洛阳作为河南副中心城市,也在发挥数字化赋能作用。洛阳市近期举办了河南省数字文旅成果展,展示了“一机游河南”“数字龙门”等沉浸式数字项目。通过打造老君山数字光影秀、牡丹阁数字体验馆等项目,洛阳让文化旅游深度融合科技,为文旅消费注入“数字动力”。与此同时,洛阳正在加速建设“城市智能体”中枢平台。洛阳政府与华为合作成立了“洛阳新基建发展中心”,重点推进人工智能、大数据、工业互联网、5G、区块链等新基建应用。依托这“数字大脑”,洛阳构建了覆盖交通、城市管理、安全的高质量生态系统。例如,华为洛阳新基建中心已帮助本地工业企业上云升级,推广机器视觉技术,推动“龙马负图”智能摄像头在交警、智慧城市等场景落地,加速了城市管理的精细化。可以说,洛阳正在用数字+文旅和数字+治理的模式,试水城市转型升级,为中原文旅和社会治理提供新样本。
南阳在数字乡村建设上也有亮点探索。南阳市下属邓州市提出“数字邓州”建设计划:通过搭建城市大脑和运营指挥中心,实现社会治理数据“一网观全市”。在此基础上,南阳重点发展数字乡村。邓州在5个特色种植基地建设了大田作物物联网监测平台,实时采集土壤、墒情、气候和水肥等数据。通过农业大数据和人工智能算法,这些数据被转化为全市作物种植建议报告,实现农业生产的智能化、精准化决策。此外,邓州还利用大数据平台监测疫情防控、完善社会治理,实现了基层治理的网格化和流程闭环管理。南阳这一系列举措标志着河南在农村数字化和农业物联网领域的初步尝试,为推动农业现代化插上了数据的翅膀。
向数字强省看齐:短板与挑战
对比华东和珠三角等数字强省的经验,河南也暴露出一些短板。一方面,广东、浙江、江苏拥有阿里巴巴、腾讯、华为等一批世界级平台型企业,为当地数字经济提供了强大引擎。例如,广东2024年数字经济规模已突破7万亿元,占GDP比重51%,连续九年位居全国第一;深圳早在2022年就建成全市统一的时空信息平台,全域数据汇聚成精细化的数字底板;广州累计建设5G基站超10万座,建成国家超级计算广州中心,打造了全省首个城市级可信数据空间。相比之下,河南尚缺少类似规模的互联网巨头和平台企业,数字产业的集聚效应尚未充分显现。河南虽在2020年数字经济总量达1.6万亿元,全国排名第十,但与上述强省相比仍有较大差距。另一方面,计算力与数据基础设施建设仍需加强。正因为如此,河南省刚刚印发《行动方案》,提出要“完善算力和网络设施,深度融入全国一体化算力网,加快国家超算核心节点和河南空港智算中心建设”。这一计划恰好说明了当前算力布局不足的现状。在数字治理方面,河南的标准化程度也有待提升:相比于广东省设立省级首席数据官、率先推动数据市场化,河南应进一步完善市域数据编制和开放机制,确保各级数据资源可以安全高效共享。总体来看,河南要追赶领跑者,还有平台型企业带动、算力基础、治理标准化等方面的“补课”任务。
五大发力方向
面向未来,河南数字城市建设可从五个维度发力:
优化顶层设计。建立完善的数字化发展规划,明确各地数字城市建设目标和责任分工。加强政策统筹,整合资源形成协同合力,例如借鉴发改委等部门的指导意见,推动制定区域一体化的大数据和政务服务标准,形成跨市共建共治格局。
加快核心平台构建。以建设“城市大脑”、数字政府、社会服务大数据平台为抓手,加速完善交通、能源、公共安全等公共领域的数字中台。支持企业和科研机构共建算力网络与云服务平台,提升城市在云计算、人工智能等领域的自主可控能力。
做强数字产业集群。围绕现有产业基础和优势领域培育龙头,推动装备制造、电子信息、文化旅游等产业的数字化转型升级。在郑州设立数字经济产业园区,在洛阳、南阳发展数字农业、数字文化创意产业园,打造具有区域特色的产业集群,引导更多创新资源向中原聚集。
加强区域协同治理。充分发挥中部城市群联动效应,构建跨区域数据共享机制。可以借鉴“中部数字经济发展大会”的经验,促进河南与周边省份在数字基础设施、产业链条、人才流动等方面联动。实现省内城市之间数字资源互联互通,协同推进社会治理现代化。
提全民数字素养。在城乡普及数字技能培训,引导企业、高校和社会机构共同开展线上线下教育。推广“数字乡村”模式时,要同步提高农民的数字应用能力;加强公共服务数字化宣传,让市民共享“数智城市”红利,让“人人会用、处处可用”成为现实。
展望:中部引擎的新格局
当郑州、洛阳、南阳的数字发展合力真正形成,我们有理由期待这样一幅画面:远郊的农田里,感知土壤湿度和空气温度的传感器像星星点点;城市里,智慧路灯在夜空中闪烁,它们既照明又采集环境数据;繁华的街区,市民只需一张脸就能轻松办理政务,公共服务便捷无感。中部大地上,数字化正成为撬动高质量发展的新引擎。在这张“数智版”的河洛大地图上,河南已率先动起来的城市群将成为中部崛起的新动力源:数据和算力穿梭其间,串联起智慧交通、智能制造和智慧民生,形成一股凝心聚力的时代涌流。沿着这条光明大道,未来的河南将以数字化的新气象,续写“中部引擎”在中国发展格局中更坚实的引领篇章。
基金项目:教育部中外人文交流中心与中外人文交流研学实践研究所2024年度人文交流专项研究课题(CCIPE-YXSJ-20240145)
作者简介
高深,男,汉,1991.08,郑州旅游职业学院教师、讲师,省内知名文旅产业与区域经济发展研究学者。长期致力于现代服务业、文化旅游融合发展以及交通枢纽经济等领域的教学与研究,主持和参与多项省级课题与横向项目,发表学术论文及评论文章数十篇。
作为学院青年骨干教师,积极推动产学研结合,曾多次受邀为地方政府及行业协会提供智库咨询,部分研究成果获省级决策采纳。研究特色在于以跨学科视野切入区域经济与文旅融合发展,将理论研究与实践案例紧密结合,力求为地方产业转型升级和服务业高质量发展贡献智慧与方案。
近年来,关注河南在“交通强省”“文旅强省”建设中的战略机遇,尤其对现代生产性服务业赋能制造业升级、文旅会展产业提质增效、区域枢纽型经济形成等议题有深入思考与系统研究。文章多次发表于主流媒体与学术平台,并在业内产生积极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