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家伙,一段录音炸出娱乐圈一堆“人设”——导演冷漠、编剧忘本、明星躺枪,只有那个患渐冻症的小编剧举着手机录音的手在抖……
录音风波全回顾:一顿饭聊塌了“艺术大师”的神坛
这事儿得从2020年《繁花》剧组说起。当时导演王家卫和总编剧秦雯在等盒饭的功夫闲聊,哪知道旁边负责记录的小编剧程骏年(网名“古二”)悄悄按了录音键。录音里秦雯吐槽陈道明“推荐书自己都没看过”,嘲讽靳东“诺贝尔数学奖”梗;王家卫更离谱,评价古二“一个月几千块又能写剧本又能当助理,多划算”。
这段录音为啥隔了五年才曝光?因为古二得了渐冻症——就是蔡磊得的那个病,治病花光了积蓄,维权一年没人理。他参与构思的阿宝商战线、李李复仇戏,最后字幕上连个“前期策划”的名分都没捞着。实在走投无路了,才把工作会议录音捅出来。
深扒录音背后的“职场丛林法则”
秦雯的“过河拆桥”录音里秦雯嘲笑陈道明“装文化人”,可网友扒出2007年她处女作《我们无处安放的青春》,就是陈道明推荐她当的编剧。如今翻脸不认人,被骂“忘恩负义”真不冤。更讽刺的是,她吐槽靳东的“诺贝尔数学奖”梗,自己却在《繁花》宣传期硬炒“沪上文史专家”人设,被扒出引用的上海掌故全是百度百科水平。
王家卫的“精致利己主义”古二爆料说,他每天既要写商战剧本,还得给王家卫煎牛排、挡酒,月薪就3000块。这哪是搞艺术?分明是拿人当骡子使!当年王家卫折腾梁朝伟吃26碗云吞面、让张震练成八极拳冠军,这些事被包装成“艺术追求”;可到了小编剧这儿,直接变成“一个月几千块多划算”。合着明星的苦是佳话,打工人的苦是活该?
署名权纠纷背后的行业潜规则《繁花》片尾编剧署名只有秦雯,可古二提供的聊天记录显示,阿宝的股票大战、汪小姐创业线都是他搭的框架。剧组回应轻飘飘:“他开机三个月就离职了”——但《著作权法》明明规定,参与实质性创作就该署名。这种“大佬吃肉,小编剧喝汤”的规矩,在影视圈早不是秘密。
娱乐圈的“人血馒头”为何总让底层啃?
“艺术”成了压榨的遮羞布总有人辩护说“艺术需要牺牲”,可古二的遭遇戳破了谎言:当他拿着医生开的渐冻症诊断书求助时,秦雯微信回了个“在忙”,王家卫干脆已读不回。这让人想起《霸王别姬》里那句台词:“戏子无情”,但现实是——无情的不一定是戏子,可能是掌握话语权的人。
维权比治病还难的文化圈生态古二不是没试过正规渠道维权。他先找编剧协会,对方说“得双方自愿调解”;又申请劳动仲裁,结果剧组拿出“项目制合同”钻法律空子。最后逼得他只能在微博发遗书式长文,这才掀起舆论水花。有律师一针见血:“文化行业维权成本太高,普通人根本耗不起。”
明星人设与幕后真实的割裂陈道明常年以“文人演员”形象示人,靳东的“老干部”标签深入人心。但录音风波让人怀疑:娱乐圈的“文化感”是不是批量生产的公关产品?就像网友调侃:“原来明星晒书房照片时,连书皮都没拆过啊!”
网友评论:一边倒的愤怒中有理性思考
“支持古二!王家卫的电影再艺术,也不能建立在压榨病人之上!”
“秦雯好歹是知名编剧,背后蛐蛐恩人太败好感了……”
“录音是不道德,但把人逼到绝路,还不许兔子咬人了?”
“建议查查还有多少‘古二’在圈里当无声电池?”
从《繁花》到“残花”:娱乐圈需要一场价值重构
这场闹剧最荒诞的,是《繁花》里讲尽了上海滩的“面子”和“人情”,剧外却上演着冰冷的算计。当王家卫用慢镜头拍旗袍滚边时,有没有想过给小编剧的合同加上医保条款?当秦雯写阿宝重情重义时,是否记得陈道明当年的提携?
好在变化正在发生:近期《电视剧编导合约范本》新增了署名权保障条款,越来越多新人编剧开始联合维权。就像某个影评人说的:“今天我们对古二的声援,就是在保护明天每一个创作者免于恐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