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沈阳龙之梦动物乐园因一段动物生存条件视频引发广泛争议。视频显示,园内黑熊蜷缩于狭小昏暗空间、天鹅缺乏水域活动、袋鼠仅能在水泥地面跳跃,孔雀栖息地低矮且无自然光照。面对质疑,园方回应称“动物神态与生活环境无关”,并强调饲养管理“专业合规”。事件背后,折射出室内动物园动物福利与商业运营的深层矛盾。
争议焦点:动物生存环境是否达标?
根据视频拍摄者姜先生描述,该乐园位于商场7-9层,七楼以上完全依赖人工照明,九楼仅部分区域有窗户,整体环境压抑。动物生存条件存在以下问题:
空间局促:黑熊活动区域不足普通犬舍大小,狮子多数时间躺卧不动;生态缺失:天鹅无水域活动空间,袋鼠无草坪奔跑区域;光照不足:多数动物无法接触自然光,长颈鹿需低头进食人造景观。
沈阳市自然资源局大东分局工作人员坦言,室内动物园在“环境丰富度”方面存在提升空间,但强调园方“水源、食物保障符合规范”,并称动物行为呆滞“与场馆条件有关,但非必然关联”。园方工作人员更以“睡觉就不会乱动,出去玩就兴高采烈”类比,否认动物状态与环境的关系。
专家解读:动物福利评估的科学与争议
动物福利评估涉及环境、行为、健康等多维度指标。根据《动物福利评估工具》研究,圈养动物需满足以下条件:
环境丰容:提供可探索、攀爬、隐蔽的空间;行为表达:允许自然行为(如袋鼠跳跃、黑熊挖掘);光照与通风:模拟自然节律,避免异味积聚。
沈阳某高校动物行为学教授指出:“大型哺乳动物需要至少50平方米活动空间,且每日需2-4小时自然光照。若视频属实,该乐园明显未达标。”此外,密闭空间易导致动物应激反应,如狮子长期躺卧可能反映慢性压力。
商业与伦理的博弈:室内动物园困局何解?
龙之梦动物乐园的争议并非孤例。近年来,国内多家室内动物园因“动物表演化”“环境工业化”遭诟病。其商业逻辑与动物福利的矛盾体现在:
空间压缩成本:商场租金高昂,迫使园方压缩动物活动区以增设游客通道;动物展示异化:将动物作为“活体景观”,忽视其生态需求;监管标准滞后:现行《野生动物保护法》对室内动物园缺乏细化规范,处罚力度不足。
值得关注的是,园方提及“顶层设有露天天台”,但记者实地探访发现,九楼仅局部区域有窗户,天台使用率存疑。沈阳市林草局已表示将介入调查,若查实违规,或面临限期整改、罚款等处罚。
公众舆论:从猎奇消费到生命关怀
事件发酵后,网友观点两极分化:
批评者认为:“付费观看动物抑郁是种残忍消费”;支持者则称:“城市里能接触动物已属不易,苛责商业场馆不现实”。
这种争议本质是公众对动物伦理认知的升级。正如纪录片《地球公民》所言:“人类并非地球主宰,而是与其他生命共享世界的栖居者。”当我们将动物置于玻璃橱窗内供人拍照时,或许更需思考:文明的尺度,是否应超越商业利益,给予生命应有的尊严?
结语:让规则跟上良知的脚步
沈阳龙之梦事件撕开了室内动物园行业的遮羞布。无论是园方的辩解,还是监管的滞后,都暴露出商业利益对动物福利的挤压。我们期待调查结果能还公众真相,更呼吁建立适应新业态的动物福利评估体系——毕竟,对待动物的方式,丈量着人类文明的进程。
(本文综合自网友爆料、媒体报道及学术研究,事件进展将持续关注。)